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夜访鸦鸿桥:京东小镇折射500年交通兴衰史(1)

2016-11-28 20:50:2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题:京东小镇折射500年交通兴衰史——记者夜访鸦鸿桥

新华社记者 李鲲、丁静、王民

交通便利将给城市带来什么?一个冬日的夜晚,寒风刺骨,记者一行来到唐山市鸦鸿桥镇,在京唐城际铁路获批即将开工之际,聆听这座“京东第一大集”讲述其500年来伴随各种交通方式的兴衰与期待。

走在鸦鸿桥镇文化路上,两边日化、五金、文体等各种店铺一个挨着一个,显得有点破旧和凌乱,每个店铺不过十几平方米,似乎没什么特别,陆续打烊的时刻,还显得很冷清。

记者走进一家针织用品店,28岁的老板周裕踌躇满志,他说这个店一年营业额一二百万元,后边还有个仓库,一年营业额能达到1000万元,利润近100万元。

“我们这里有个特点,‘店面越小,后面越大’,一些不起眼的小店,后面不是有几千平方米的库房,就是有工厂,货物北到内蒙古、东北,南到浙江义乌。”周裕说,“听说京唐城际要经过我们这里,估计生意又要红火了。”

天黑了,鸦鸿桥镇的商品街越来越安静,而远处传来的汽车轰鸣却越发清晰。循着声响,记者来到鸦鸿桥的物流园,只见货运卡车进进出出,装卸工人十分忙碌。而物流园旁,还乡河仍在月光下静静流淌,这里,是鸦鸿桥与交通故事的开始。

“路传驼铃响,水送摇橹声”,当地广为流传的古诗句描绘出鸦鸿桥几个世纪前的繁荣景象。蓟运河的支流还乡河是鸦鸿桥的母亲河,明代成化年间,明宪宗下令疏通还乡河,在鸦鸿桥建水陆码头,开集市,现在鸦鸿桥仍有一个村叫运河头村,大约是当年码头所在地。清代道光年间,鸦鸿桥已有商户近百家,成为“京东第一大集”。

现在,还乡河已没有了运输功能,但依然是鸦鸿桥商贸得以孕育和发展的见证。而摇橹声声,此时,也已被还乡河畔的轰轰作响的汽车之声代替。

“一天得有200辆次大车出入,但都是传统物流,比较慢的那种。”鸦鸿桥镇政府主任科员郭义东说,2015年,鸦鸿桥镇GDP约50亿元,常住人口6.3万人,企业400家,商户1.5万家,物流企业160家,人均收入1.2万元。

“鸦鸿桥虽然仍是全国重要的商贸城,但我们的小商品销售近年来确实萎缩了,我们没有抓好上一轮交通发展的机遇。”郭义东说。

伴着窗外的寒风凛冽,在物流园简陋的办公室内,郭义东介绍到,改革开放后,鸦鸿桥凭借距离北京、天津两大城市120公里的区位优势再次成为北方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1994年,小商品成交额5.5亿元。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京沈高速公路的开通给鸦鸿桥带来了第二次历史机遇。

“京沈高速开通前,我们每年只能销售约100万套衣服,开通后,每年能销售1000万套,带动性特别强。”鸦鸿桥镇一家服装店老板张良说,从那时起,鸦鸿桥镇上的一家家小门面店背后的仓库和厂房越建越大。

2001年左右,镇里整合各商户的物流成立鸦鸿桥物流公司,这才有了现在的大车轰鸣。2009年,鸦鸿桥镇小商品销售额已达80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小商品市场第四位。

但是,据郭义东回忆,差不多也是从那时起,鸦鸿桥没有及时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现在的萎缩埋下了隐患。

“你们也看到了,我们的商铺仍然很破旧、很零散,物流业不现代,再加上电商的冲击,鸦鸿桥小商品的销售额近年来是下降的。”郭义东说。

在鸦鸿桥镇,子承父业非常普遍,尽管在接任“掌门人”不久的周裕和张良看来,日子还挺好过,但在经历了商贸巅峰的他们的父辈看来,鸦鸿桥小商品销售目前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