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萨12月4日电 题:藏族导演万玛才旦:认识藏地要回到当下和人本身
中新社记者 陈韬彬
“作为人是共通的,通过电影的方式怎么关注当下更多的人,这点更重要。”
著名藏族导演万玛才旦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虽然藏地在不断变化,但基于过去的影像和书籍,中国内地和外界对藏地的认识仍有偏差、误解,关键在于回到对藏地当下和人本身的关注。
12月刚到,一部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并斩获包括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等在内的12项中外大奖的藏语电影《塔洛》在西藏提前点映。
此前10月下旬,以万玛才旦、松太加等作品为代表的藏地“新浪潮”高原影像中国巡展拉萨站,同样令影迷们闻风而动。据介绍,藏地“新浪潮”的主题并不刻意去展现藏地的自然景色和宗教信仰,而是着力去表达人性、爱等人类共同主题;与此同时,一股追求去符号化、去表象化的努力正在年轻一代记录工作者中实践。
万玛才旦介绍,藏地“新浪潮”是借用法国而来的概念,有没有很强的实验性、开创性还有待观察,“我觉得主要还是‘新’在视角,过去藏地更多的是被外界描述的状态,现在很多的藏族导演从内部来看待这个民族和文化。”
以万玛才旦为例,其以往的作品多是关注藏地群体的现状,如《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此次《塔洛》延续这一主题,只是将焦点转移到了一个个体身上:讲述了鲜少下山的牧羊人,在进城办理身份证的过程中,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和与现代社会的各种冲突、不适,最终打破自己纯净生活状态,剪掉了有自己明显身份标志的“小辫子”的故事。
身份、孤独、爱情——在万玛才旦看来,由其自身创作的小说改编而来的《塔洛》,其初衷就是一部关于“身份”的故事,主人公“塔洛”的遭遇反映了当今不少边远藏地年轻人的现状:他们被从未体验过的外界现代文明吸引,却不知如何处理这种新奇,一些人想寻找未知的生活,但躲不过对自己原生状态和传统文化的认可,最终在矛盾中迷失自我。
“在一个大环境下,肯定会遭遇不适,每个人在转变和适应的过程中都会有代价,心里会有阵痛,最终要面对。”万玛才旦说,很多人看完之后,都说《塔洛》反映的是一个更大的主题,不仅是藏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地方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从乡村进入城市,或者中国人到外国,从东方到西方,都会有一个自我身份的定位。”
“因为宗教的原因,可能从外部看藏地会有些神秘、神性,不过对更多生活在藏地的人来说,他们不一定觉得是很神性,确实有一些宗教的、神圣的东西在里面,但世俗生活还是占主要的。所以不要拔高宗教,要回到对人本身的关注。”
万玛才旦说,虽然藏地在不断变化,但基于过去的影像和书籍,内地和外界对藏地的认识仍有偏差、误解。“比如在国外,有些人听到藏族人撒谎觉得很不可思议;藏族人到了内地买东西也讲价钱?一说到藏地寺庙就是很严肃、高深的印象,好像基本没有人的情感。其实僧人平常也开玩笑,不是还有一部电影《小喇嘛看世界杯》嘛!”
“我希望我的电影让所有人都看懂,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他说。
谈及少数民族题材类电影如何融入国际化文化语境时,万玛才旦表示,少数民族类电影或许在题材上有一种优越感,但仅仅抱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观念是不够的,还得从电影本体出发,在掌握这门艺术的同时要看到当下国际电影的走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