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三峡库区千年古盐镇西沱:让盐运文化在活态中传承

2016-12-13 14:43:33      参与评论()人

中新网重庆12月13日电 (蒋青琳)“嘿咗……嘿咗……嘿嘿咗……”当远处传来船工们齐心协力划过急流声音时,75岁的刘君权不禁侧身摆动双臂,做出奋力划桨的姿态。

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西沱古镇,是古代闻名遐迩的盐镇,2003年列为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沱盐业繁茂时,不少盐运船只从重庆忠县涂井、万县(今万州)驶来。刘君权和他的祖辈父辈,都曾做过盐船上的船长。

13日,来自全国各地近30名文艺家慕名而来,踏访西沱古镇。记者随行采访看到,云梯街从长江一直延伸到山顶,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的“云梯”全长1200米,共146级台阶。街上有群众自发组织的背盐、玩牛、唱山歌等民间节目,下盐店、二圣宫、熊家大药房等古迹更是映入眼帘。

重庆石柱县文管所所长何玢华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千百年来,古镇数十种与盐运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当地历史演变的活教材。除了对非遗的保护和搜集外,还通过实物保存的方式,陆续建立起陈列展览馆,以记录巴盐古道上的兴衰往事,让巴盐古道的文化与时俱进地传承下去。

图为西沱古镇一角。蒋青琳 摄

作为西沱不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谭红建有一个重要的身份——“西沱古镇守望团队”负责人之一。这个由几个土生土长的西沱人牵头组织的民间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搜集、保护巴盐古道的历史文化。

“如今西沱镇会唱完整首川江号子的,只有刘君权一人。”说到这里,谭红建感慨着说,为了还原背夫们的生存状态,西沱镇专门成立起一支巴盐汉子表演队,用生动、直接的方式进行现场实景表演,让巴盐古道上背夫们的生活走近广大游客。

记者在古镇里看到,只要有游客汇集,表演队马上丢下手里的活计,赶到“下盐店”处的社区文化站,三两分钟化妆、准备道具,背着沉甸甸“锅巴盐”,迈开步子,一步三打杵,沿云梯街拾级而上。

左转右拐,登上一个平台,领头的胡子大哥把铁钻背杵在脚下的青石板上敲得叮当响,一声吆喝,后面的依次找到自己歇气的位置,跟着回应并一字排开,把装着“锅巴盐”的扁背靠在背杵上,长长舒一口气,似觉格外舒坦。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中国书画院副院长汪国新表示,古镇里将这种古老的盐运民俗等非遗技艺重新展示,独特的民俗魅力,让人有种“穿越”到明清的感受。

据统计,这个表演队每年要进行上百场演出。“‘十三五’期间,石柱县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总投资将达8亿元左右。”何玢华介绍,对巴盐古道的文化传承,县里将建立进一步完善的保护激励机制,并借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带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古城59岁老人刘秀芳当了一辈子农民,一年前在古镇经营一家民宿,当起了“掌柜”。她说,西沱人祖祖辈辈守护的古镇吸引来大量游客,让她拥有了不一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