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抗战老兵林榆:新中国粤剧幕后掌舵人

2016-12-14 14:34:36      参与评论()人

中新网广州12月14日电 题:抗战老兵林榆:新中国粤剧幕后掌舵人

中新网记者 李凌

“我已经96岁了,因为粤剧,我一个‘门外汉’去年获得文艺终生成就奖,这是人民送给我的礼物,也是对全体粤剧艺术家的鞭策和鼓励。”对于获得表彰,被誉为新中国粤剧幕后掌舵人的林榆如是说。

从街头宣传抗日的热血青年到组建东流剧团的文艺骨干;从北上京城受到主席接见的代表到南下广州接管粤剧的当家人……林榆这一生,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热血青年投身革命

1920年1月,林榆出生在东莞厚街一个地主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入广东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话剧。

1938年,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全面进攻,林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组织同学们走上街头,用文艺形式宣传抗日。

1943年,活跃在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日益壮大,从广州艺专毕业的林榆秘密前往东莞大岭山加入东江纵队成为一名抗日战士。

在这支革命队伍里,林榆如鱼得水,“我们白天随部队转战山沟丛林,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晚上就爬在油灯下创作,虽然艰苦,但总是充满激情。”

很快,林榆就创作出《人民军队来啦》、《光荣输出》等多首广东方言革命歌曲,并很快在队伍中传唱开来,成为东江纵队的精神粮食和思想武器。

前往香港组建剧社

1946年中,林榆来到香港,参与组建中原剧社。中原剧社一方面组织香港的进步学生排演进步话剧,发掘培养进步青年文艺人才;一方面自筹资金,排练了《白毛女》、《升官图》等歌剧话剧,并连续在香港天星皇家戏院公演,引来好评如潮。

中原剧社成员有40多人,聚集了李门、林榆、符公望、梁克寒等文化名人,这些人之后都成为新中国文化战线上的领导或业务骨干。

重回广州接管剧院

1949年初,林榆作为华南地区的代表北上参加首届中国文代会,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我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还跟我握手了。”回忆往事,96岁的老人兴奋地伸出右手轻轻挥动,畅快地哈哈笑了。

当年10月,林榆跟随叶剑英南下广州,负责接管广州文化产业。当时,广州市民的娱乐消遣以看粤剧为主,全市粤剧舞台近十个,如何排出更多的好戏成为华南文联的当务之急。

据林榆回忆,1951年春节,永光明剧团在海珠戏院上演新粤剧《红娘子》,场场满座,盛况空前,“观众很喜欢,每天戏院的售票处要用麻包袋来装钞票,一时传为美谈。”

此后,林榆带领广东粤剧代表团参加全国汇演,又组建了首家国营粤剧团,把粤剧改革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豁达笑看风云人生

1985年,65岁的林榆正式离休。但他离而不休,在家伏案写剧本,一写就是20多年。《伦文叙传奇》和《花蕊夫人》是他1993年完成的两个剧本,剧作构思巧妙、唱词文采飞扬,剧作界对这两个剧本均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中《伦文叙传奇》获得了中国文华奖优秀剧目奖。

5年前,林榆大病一场,直到此时,他才真正停下笔来。

开朗而豁达的林榆笑言,能够活到90多岁、还能看报听曲,他已经很知足。“本人今年九十六,虽无大病人木独(“木独”,粤语“很呆”的意思),亲友促我闯大关,还有四年或无福!”林榆大声地念叨着自己创作的打油诗,并热情邀请记者,“如果我闯过百岁大关,欢迎你们再来作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