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贡艺术从藏区走向世界——中国首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8年发展
中新社西宁12月24日电 题:热贡艺术从藏区走向世界——中国首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8年发展
中新社记者 罗云鹏
“唐卡、於菟、藏戏、六月会、泥塑、石刻……”在青海生活了19年的荷兰人Klaas谈及热贡一词时,能罗列出一堆与之有关的“名片”,“热贡在国外也很有名。”
热贡一词在藏语中意为“金色的谷地”,一般指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隆务河流域同仁县及其周边地区,此间于2008年8月设立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也是中国文化部门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下称“保护区”)。
热贡艺术走向世界
热贡艺术自15世纪发轫于隆务河流域,尤以热贡唐卡最为知名,目前热贡艺术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今年70岁的西合道是热贡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自1982年开始招收唐卡学徒以来,已培养出100多名青海省级民间工艺师,他的唐卡作品也曾在北京、上海、香港、台湾以及法国、荷兰等地和国家展出。
“我从7岁时跟随舅舅学唐卡(绘画),这一辈子不仅看到热贡艺术从藏区走向世界,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因从事热贡艺术发家致富。”西合道说。
记者此前在同仁县吾屯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从事唐卡在内的热贡艺术的户数占比全村总户数的九成以上,目前该村人均年收入已从5年前的5000余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30000余元。
青海省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乔得林介绍,目前该州非遗文化企业经营户数达173家,从业人员3.1万人,经营总收入6.5亿元,黄南州官方已在中国国内开设了200家唐卡展销窗口。
黄南籍藏族女孩德吉措在美国科罗拉多留学,从2015年开始,她尝试着在海外代销唐卡,“有很多外国朋友主动来了解唐卡技艺和藏族文化,每当我告诉他们,在我的家乡有几万人都在画唐卡时,他们都非常惊讶。”
黄南藏戏复兴起步
黄南藏戏是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历代黄南藏戏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参考黄南藏传佛教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寺院宗教羌姆、民间舞蹈及藏族日常生产生活动作等,总结出成套的表演程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上世纪80年代,青海省藏剧团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其创作演出了《意乐仙女》《藏王的使者》等剧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黄南藏戏面临失传危机、剧团减少以及艺人老龄化等问题。
据了解,目前黄南藏戏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
乔得林介绍,黄南藏戏复兴得益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目前民间藏戏团已由2008年的4家恢复到现在的16家,藏戏演员也从原来的80余人增加到500余人。
近年来黄南州官方还先后邀请来自西藏的藏戏专家开设藏戏传习课程,通过引入西藏“阿姐拉姆”藏戏身段及打击乐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民间藏戏团的编导、演职员进行培训,并于2014年走出国门,赴日本表演。
青海藏剧团团长仁青加介绍,2011年以来,青海藏剧团帮助民间藏戏团先后恢复《昂萨文波》等12个剧目,新编《苏吉尼玛》等6个剧目,目前黄南藏戏演出剧目37台,每年演出场次达100余场。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吕霞表示,下一步将启动《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管理办法》立法工作,逐步把保护区建设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