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致远舰水下考古结项 提取文物200余件

2016-12-29 22:24:35      参与评论()人

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 应妮)历时三年的“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已于今年10月结束。领队周春水29日在北京介绍,项目共发现(提取)文物计200余件,多为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并创新使用了牺牲阳极的保护方法来减缓海水对铁质舰体的侵蚀。

“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遗址地处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约50多公里的海域,距离最近的大鹿岛约20公里。2013年11月,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2014年4月锁定水下沉舰的准确位置;2015年8月到10月,考古调查发现“致远”瓷盘、穹甲、方形舷窗、鱼雷引信等重要遗物,确认沉舰的身份为北洋水师甲午沉舰——“致远舰”;2016年9月到10月,清理出沉舰的舭龙骨,确认沉舰的埋藏深度、分布范围及整体保存状况;本次水下调查工作结束前,采取牺牲阳极的办法对舰体采取保护措施。

经水下考古调查确认,“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残长约61米,最宽处11.5米,舰体保存的高度约2.5米,埋藏方向西南-东北走向。虽然沉舰内部舱室未做过多清理,但仍可确认出残损的水密舱室、锅炉舱、穹甲板等部位。船体外壳用钢板构造并使用铆钉连接,内侧贴木质船板。船壳所用钢板较薄,仅厚1厘米左右;穹甲以三层钢板铆接,可厚达10厘米。近底部的舭龙骨用角钢、铆钉与舰体相接,宽约20厘米,结构完整,距舰底高约80厘米。

沉舰残余部分在海底淤泥中保存状况较好,舰体外壳钢板强度较高。殊为可惜的是,致远舰舰体原有高度应该在8米左右,而现存高度仅2.5米,按此推算,舰舱高度已被切削掉一半,舰体损毁相当严重。水下考古工作期间,水下考古队还对沉舰的外围进行了钻探,探明沉舰遗物主要散落分布范围在3.8米范围内。此外,水下考古队还采取多角度近景拍摄方式,通过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获得较大范围的沉舰水下三维影像。

周春水特别介绍,2016年度水下考古工作结束前,为避免海水对铁质舰体的侵蚀,水下考古队对沉舰采取了牺牲阳极的保护措施。在舰体加贴锌块以后,只要定期更换锌块,可以显著减缓海水对铁质舰体的侵蚀。牺牲阳极的保护方法在中国目前水下考古工作中是一个创新,为水下铁质文物的长期保护提供了新的借鉴方法。

中国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丹东一号”(致远舰)水下考古成果是中国水下考古史上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开启了近代沉舰水下考古工作的新篇章,为甲午海战史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