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明长城最东端在哪? 26种地图仅一本标注准确(2)

2017-02-28 16:32:19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除了看“大片”,从长城那里,王若霖感受最多的还是敬畏。相传,明开国大将徐达修筑居庸关长城时,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先选择部分险要地段修建长城“样板”,以此来标定长城的质量和规格。这就是位于怀来县境内的庙港长城,也叫样边长城。初二时,王若霖有机会参观了这个“样板间”。在夏日丝丝小雨送来的凉意里,挨着一段城墙坐下,遥望远处,摸着由规则石条砌成的墙面,回想着书中看到的徐达的故事,对古人的敬意油然而生,“像是与那个时代在对话,感觉自己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景象,还有背后的历史。”

长城遭破坏的历史正在改变

有了敬畏,便有了责任。

被王若霖视为偶像的“长城卫士”威廉·林赛在自己的《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中,选用72组新老照片进行对比,让读者目睹长城百年沧桑,记录长城的前世今生。“近一百年对长城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对于书中的鲜明对比,王若霖久久难以忘怀,“老照片上还是完整的城墙,在林赛的照片里,就只剩下了土堆。”从林赛拍摄的时间到现在,又是很多年过去了,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来做一轮新的对比呢?若霖开始了行动,他也欣喜地看到了改变。

初二时,若霖来到了以“姊妹楼”著称的古北口长城:在最早的历史照片上,两座敌楼紧紧相连,独特的造型颇为壮观;而在林赛的照片里,敌楼已经只剩下了基座,碎石一片狼藉,“我去的时候就已经在修复了!”面对这样的信号,王若霖感到很兴奋。而且这样的信号开始越来越多,有一次,王若霖一家驱车几十公里到了位于怀柔和延庆交界的九眼楼长城,却被拦在了外边,“到了之后不让上,因为在修复,我却觉得挺高兴。”

王若霖说,他也不知道依靠自己的能力在长城之路上还能走多远,但他愿意走下去并且甘之如饴。

本报记者 牛伟坤 文并图 J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