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一本家族公中账册 揭秘清朝南安“土豪”生活(2)

2017-05-24 15:31:39    东南网  参与评论()人

账册中提到的润和公李天貌,还有一个流传至今的雅称——“万金公”,是四乡五里,宗族内外钦慕的典范。

李天貌为何能被人称为“万金公”,这个清朝时期的南安“土豪”到底有多少家产呢?

除账册外,李良辉还找到其他资料,显示李天貌在世时,除分给子孙的“育才田”和“祭祀田”,尚有1369亩出租,地域遍布现在梅山镇多个建制村及至现康美镇的玲苏、金淘镇新岑等异性地界,距芙蓉10余里之遥,承租耕作的人有284人,按照以上记录推算,润和公应该有田地数千亩。

不管是封面,还是内页,账册每一页都用红泥印着“珍丰”二字,李良辉说,这是祖父李引英那一代的“布袋号”。李良辉介绍,古时每个家庭经常在自己的家私、物件上标上自己的记号或字号,用以区别他人之物。因那时布袋的流动面广,所以当时就把这样的字号,叫布袋号。

曾有传说,过去走路往返拿街(今洪濑街)必经过水磨沟,这个地方树林茂密,人烟稀少,经常有土匪出没。而土匪凡看到布袋上标有“丰宅”“岁丰”字号的,都不敢轻易下手。正如安溪湖头李光地的祖父是一位大善人,他的布袋全都染上红色为记号,所以当时安溪的土匪看到红色布袋也不敢轻易下手,在入市购货易物也少受欺诈。

“万金公的布袋号是丰宅,训亭公的布袋号是岁丰,到我祖父,布袋号是珍丰。”李良辉说,如今他也沿用这一旧习,取布袋号为“三文”。

在那个年代,为什么李天貌会有那么多田地?李良辉告诉记者,芙蓉李氏在唐末时期由河南迁徙至福建并在此定居。晋江东溪流经梅山芸塘村,当时陆运不畅通,物流主要走水路,因此永春工艺品、德化陶瓷、安溪茶叶等地的特产运送都要经过此地。久而久之,东溪这里便成为繁荣的商品集散地,“这里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水路交通要塞,许多人便不再耕地,改做生意,那时芸塘村有一个渡口码头,附近许多田地因此荒废了,李天貌就将这些田地买下来再租佃出去”。

【育才】每家都分配教育基金

账册中,每一阄的末尾都写着“育才”二字,写明了以上田产实业的用途。

其中有记载:“内一段五大坵配米五升整年估粟300斤,另一段八坵配米五升五勺整年估粟340斤……”李良辉估算,当时一亩地的年产在三四百斤。而这些粮食折现后,用于子孙延请老师、进京赶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