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老人忆台儿庄大战:战争结束后土里都是血(2)

2016-05-20 11:57:16  新民晚报    参与评论()人

漫步古城内,远远看见一家商店的外墙上,悬挂着一张一人高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位稍显稚嫩的年轻战士带着钢盔,一名老兵正在帮他将手榴弹绑在身上。“这是敢死队员。”李老告诉记者,这是当时的盟军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拍下的一个画面。

古城里,很多建筑外墙上挂着这样的照片、标识或版画,注明曾是哪场战斗的发生地。颜省吾营长挽肠血战处、太平巷巷战旧址、月河街巷战旧址……每一处遗址,都在无声诉说那场战斗的壮烈。

李敬善告诉记者,台儿庄战役后,整个城市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到处是尸体,房无完房。古城内仅存有义丰恒商号、仁寿堂药店、和顺糕点店、汝南堂、李氏故宅等清末民初的建筑11栋。“我家老房子,就是义丰恒商号。”李敬善带着记者来到台儿庄古城大战遗址公园,这里是他曾经居住的地方。义丰恒商号南楼的墙面上,密密麻麻的弹孔从上到下布满。

“小时候,老宅这片都是黄土地,台儿庄大战结束回来时光看见地上黢黑黢黑的,不知道是什么。后来平时地干的时候就是黄土,一下雨就又出现了。”李敬善当时感到奇怪,但直到后来才知道原因。

“其实,那土里都是血。”

偏师弱旅与精锐之敌

“我们要用血肉来填住敌人的炮火,士兵先来填,士兵填完,你池峰城来填,你池峰城填完,我这个总司令来填,直到填完为止。”

1938年3月24日中午,日军矶谷师团逼近台儿庄,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开始向台儿庄大举进攻。守城的国民党军孙连仲部既无平射炮,又无坦克,全凭血肉之躯与之搏斗。

多年之后,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里听到讲解员轻声诵读孙连仲的这段话时,依然能够感受那种悲壮。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毗邻台儿庄古城,主体建筑水泥灰色,形状恰如一座碉堡塔楼。5月下旬,虽是旅游淡季,这里依然挤满了参观者,其中不少是学生。

“那是最危急的关头,在很多人眼中,中华大地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副馆长李大军告诉记者,“当时,全国都陷于一种悲观的情绪中。南京失陷后的半年里,国民党在平津、忻口、淞沪等四大战役中,损兵百万,失地千里,几乎没打过一个大胜仗。”

在这一刻,日军进犯台儿庄欲取徐州,目的昭然若揭:沟通南北战场,打通津浦铁路,进而击破陇海铁路防线,实现与华中战区日军在武汉会师。

“台儿庄地方虽小,位置却极为重要。”李大军说,日本人派出了两个最精锐的师团,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这两个臭名昭著的部队,手握累累血债。“他们有飞机坦克,我们几乎没有什么重武器,有的部队甚至连人手一把枪都做不到。”

漫步纪念馆,中日之间武器装备的对比的确让人感慨。中国军队虽然人数占优,但除第20军汤恩伯部外,都是“杂牌军”,来自天南海北:张自忠第59军、庞炳勋军团原属西北军,李品仙第11军和廖磊第21军是桂系军队,孙桐萱第3集团军遗自韩复榘部,他们的装备、待遇、训练和战斗力,均无法与嫡系相提并论。

偏师弱旅遇上精锐之敌。

但拼死一战的决心,让日军对中国军队的悍勇感到惊讶。在纪念馆中,解说员讲述了一段当时日军步兵第10联队战斗详报对1938年4月2日战斗的记载——

“研究敌第27师第80旅自昨日以来之战斗精神,其奋勇死战的气概,不愧受到蒋介石的极大信任。全部守军凭藉散兵壕顽强抵抗直至最后。敌在狭窄的散兵壕内,尸体相枕力战而死的情景,虽为敌人,亦须为之感叹,曾令翻译劝其投降,绝无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