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孙中山逗留北京不到1个月,竟同袁世凯晤谈30次(1)

2016-11-21 17:17:37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制呢厂办公楼现状(董三福拍摄)

孙中山先生在制呢厂办公楼楼前的合影(北京清河三羊毛纺集团公司提供)

孙中山先生视察的报道(北京清河三羊毛纺集团公司提供)

从德胜门沿德昌路向北直行11公里,就来到了北五环外的清河街道办事处地界。清河街道位于海淀区的东北部,与昌平区交界,历史上可是鼎鼎大名,金称清河馆,元称清河社,明称清河店,清称清河镇,是北京城通往居庸关的必经重镇,出入北京城的第一道门户,元明清三代都有重兵把守,现在仍保留着列为首都文物保护单位的“汉代古城遗址”和明永乐年间的“广济桥”。但这儿有三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曾经莅临视察的历史遗迹,却一直鲜为人知。让我们按照孙中山先生在清河视察的足迹一一道来:

清河火车站是中山先生清河之行的第一站。作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11年前修建的京张铁路上的重要一站,建于1905年的清河火车站老站房是中西合璧的6柱5间式站房,中间3间为候车室,外部为券门。后来,随着车站的改造,站房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处拱券门已被堵死一个,另外两个加装了门窗改为现在的售票处,但拱券的轮廓依旧显然,“清河车站”四个红色的题字据说还是建站时题刻的,可惜不知道是谁题写的了。

清河大楼是中山先生清河之行的第二站。清河火车站东南2公里位于小营西路北侧的清河大楼之名来自清末民初一座上百米长两层楼高的水磨青砖灰瓦白灰勾缝的古建筑,这是一所建于清末的军官学校,原名是保定军校清河预科(当年报纸记载为陆军第一预备学堂)。它早于著名的黄埔军校,曾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军事人才,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团长关敬陶就毕业于清河军校。七七事变后,华北伪陆军军官学校于1939年10月,迁至校内, 成为伪军下级干部的养成所。居民李先生回忆说,1949年后,清河这个地方还很偏僻,老军校地界内驻扎着一支部队,部队家属就住在清河军校改建的宿舍里,宿舍的地面是厚厚的纯木地板,军校建筑是二层楼房,楼层有长廊连接。后来,这个地方驻军规模慢慢扩大,原来的两层楼房被拆除了,建成了新的营院,但清河大楼得以名存。现在军校遗迹仅存的,是因为充当与清上园小区的院墙而幸运地留存下来的,依然能够看出高大的有着清晰的拱形门窗的一段青砖残墙。

清河制呢厂是中山先生清河之行的第三站,并在建于1908年的溥利呢革公司办公楼前留下清晰的身影。这座办公楼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四周有回廊,门窗设计具有欧式风格,因为它保存相对完好,已经被列入海淀区文物登记单位。清河制呢厂原名溥利呢革公司,是中国毛纺业的摇篮,是官商合办的中国第一座毛纺厂,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任命候补道员谭学裴为首任总办。当年招股投资白银60万两,规模为粗纺走锭纺纱机12台计4800枚,织机58台,以及其它设备共180台,全部由英国派马公司进口。1908年在清河镇动工兴建,占地160余亩,建房280余间,1909年4月18日开工生产,有工人300余人,月产粗纺呢绒数千码,产品均系供应军队所需的粗军呢和军毯。经历清王朝、中华民国、日伪统治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再次接管。她的建立不仅是北京毛纺工业的开端,也是北京近代纺织工业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