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动荡的世界,真实的记录_书评_新京报网(2)

2016-04-23 03:05:42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物品5 政治秘闻小册子

虽然莎士比亚没有明言,但由切斯特主教乔治·卡尔顿主编的《天恩庇难录》则是一本广为流传的政治秘闻式小册子。他指控叛国的团伙不但是天主教徒,还是外国人,是敌国的特务,是教皇的爪牙。当时英国社会奉行新教,对天主教很敌意,会采取极端惩处措施。大英博物馆保存的圣徒爱德华·欧德科恩的眼睛就是证明(一颗像褐色李子干的眼睛),他被牵涉到火药阴谋里,因为耶稣会牧师的身份被处以极刑。但这不妨碍他们秘密举行仪式,一个货郎箱子就是一个小小的教堂,利用流动的货郎,教徒将天主教的法衣、酒杯、盘子带到同伴家里,共享一次被禁止的、稀有的团契。伊丽莎白时代的人对于残忍的酷刑也颇有兴趣,比如《理查三世》结尾,所有对抗亨利四世的人的头颅都被一一拿到舞台上,《李尔王》里格罗斯特被剜出眼睛的情节等。

物品6 威尼斯的高脚杯

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大都市是威尼斯,“它是豪奢与风尚的源头”,这在威尼斯的高脚杯精致的做工中得以体现。“《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那些满载货物的船队启航驶往伦敦时,船上一定载有威尼斯的玻璃器皿,以满足莎士比亚的观众对这座城市的绮念”。

1603年的黑死病让伦敦陷入恐慌,所以詹姆斯一世的加冕大典在1604年举行,让伦敦变成古罗马,荣耀新王的功绩。詹姆斯就是“得胜回国的恺撒”,这正是《亨利五世》中全城街头盛典场面“我们只见伦敦吐出了人山人海的臣民!”。

物品7 曼苏尔的钱币

曼苏尔的钱币是摩纳哥铸造,证明了阿拉伯和英国的贸易往来,莎士比亚从来没有使用过“摩洛哥”或是“穆斯林”,伊丽莎白时候对北非人的标准称谓是“摩尔人”。在《奥赛罗》中,莎士比亚直面种族关系。伊阿古对奥赛罗的敌意,强调奥赛罗的黑色皮肤,是当时人对摩尔人的想象。奥赛罗的故事使人想起伊丽莎白时代人们对于地中海的普遍印象:危险地带、战火不断、海盗横行。

物品8 第一对开本

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他去世后的1623年出版为《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喜剧、历史剧与悲剧》,作品集以对开本形式印刷,共包括莎士比亚36部作品,这就是著名的“第一对开本”。它们激励了400年来每一个处在困境中的人们。二战时期的犹太人拉尼茨为了拯救未婚妻,和她匆匆结婚,在婚礼上,他想起莎士比亚的“哪有一个女子是这样让人求爱的?”。2012年新成立的南苏丹共和国在环球剧院用朱巴阿拉伯语演出了《辛白林》,是否在追溯他们的国家认同?20世纪70年代的罗本岛监狱,南非非国大领袖在最喜欢的莎剧台词旁边签下自己的名字,曼德拉选择的是《尤里乌斯·恺撒》的“懦夫在未死之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我所听过的一切怪事之中,人们的贪生怕死是一件最奇怪的事情,因为死本来是一个人免不了的结局,它要来的时候也不能叫它不来”。

在第一对开本中,本·琼生既称莎士比亚为“时代之灵魂”,又说他“不囿于一时,而是照临百世”,因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囊括了当时社会的一切新鲜主题,并且他始终思考着每时每代人们都面临的人生命题,完整再现那个时代的同时,又开启了说给未来的语言。“对于那些身处历史黑暗瞬间的人们,以及那些探索狂野或甜蜜爱情彼岸的人们,莎士比亚的语言同时具备了抚慰、激励、启迪和质询的功用。它为我们捕捉到了动荡世界中动荡人生的精髓”。这就是莎士比亚跨越时代的不朽意义。

□书评人 鹿鸣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