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成人的反叛空间抑或“精英化”的漫画作品?_书评_新京报网(2)

2016-05-07 02:33:39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随着嬉皮士狂热的结束,地下漫画也逐渐衰落,斯皮格曼说:“风风火火的运动已经退化成一种生活方式。地下漫画成了只与性、吸毒者、廉价的快乐相关的陈词滥调。”但这种单册出版,故事相对完整的成人性作品显然给了图像小说不少启示。

自此之后,图像小说的普及愈发明显。成年人的梦从漫画这一传统的青少年阵营中拔地而起。70年代后期,不少著名漫画纷纷以“图像小说”自居且独立出版,其中,《与上帝的契约》使“图像小说”的概念广为流传,作者威尔·艾斯纳(Will Eisner)因此被誉为“图像小说之父”。与此同时,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图像小说作品和成人化漫画杂志也在不断发展,和美国的图像小说作品相互影响。其中,法国另类科幻漫画杂志《金属狂啸》出版并引进美国就是一个绝佳案例。图像小说的作者们尽情描绘着政治、欲望、犯罪、爱情、背叛、中年危机……并试图在更宽泛的题材选择中创作出更有深度的内容。

分裂“漫画”的一种精英化营销手段?

热爱《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粉丝往往会苦恼,该怎么跟别人解释自己为之疯狂的漫画并不像《喜羊羊与灰太狼》一般幼稚呢?

人们认为漫画通常是低龄和肤浅的。而“图像小说”这一名词被不少人认为是造成漫画污名化现象的罪魁祸首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自从“图像小说”这一术语诞生以来,一直充满争议。在当代,图像小说绝非一个专业的学术名词,和漫画之间也不存在特别明确的分野。举例而言,日本漫画到底是否能算作图像小说,迄今为止学界依旧没有定论。在美国,还有不少日本漫画被冠以图像小说之名出版和推销。

图像小说的形式上没有与漫画产生巨大区别,题材上和表达手法上的界限又比较主观,显得模糊不清。尽管有人提出依靠图文的比例多寡和“文学性”来区分图像小说与漫画,但其比例相当难以拿捏。这种定义似乎只是将内容成熟的作品“分裂”出漫画种类,强行制造区隔,客观上带着对漫画艺术的污蔑和鄙夷。作家丹尼尔·雷伯恩认为,图像小说一词只是华而不实的漂亮话,好比称一个清洁工为“环保工程师”;其次,“图像小说”这个说法实际上代表着它愧于承认自己的特性,即“这是漫画书”。

不仅如此,图文小说定义用词上的缺陷性也引起了不少反思和讨论。从内容上来看,图像小说中的小说(novel)一词含有虚构的意思,但非虚构类作品又是当代图像小说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如传记/回忆录,历史,图像书(graphic essay,即用图画形式说明抽象道理,或者科学、社会现象)、纪实漫画/新闻漫画(即用图画记录新闻事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Joe Sacco关于波黑战争、巴以问题的漫画)等等。况且,图像小说这一名词以“图像”形容“小说”,常常让初次接触者误以为作品会以文字为主,因此产生了不少误会。

此外,尽管没有人能否认最初图像小说的出现让相对冷门的作者与题材有了接触小众读者、开拓新市场的机会,但到了图像小说成熟发展的今天,这一名词存在着由于商业利益而被广泛滥用的情况——不再指向严肃性内容,而是沦为了不少出版商营销的常见噱头。

创作过影响力极大的图像小说《V字仇杀队》的知名漫画家艾伦·摩尔曾表示,图像小说不过是一个营销术语,其实“漫画”这一术语已经足够好了,“图像小说”只是意味着“昂贵的漫画”,是商家炒作和提高价格的一种手段。DC漫画或者漫威漫画的出版商为了“博眼球”,不管作品有多糟糕,仍然会贴上“图像小说”的标签。比如,《女绿巨人》这部一共六期的传统英雄漫画合订本封面上,就赫然打着“图像小说”名号。这种狡猾的商业手段既达到了用新鲜概念吸引读者注意的目的,又为提高定价找到了借口。

比起平民化的漫画来说,标为“图像小说”的作品往往有着更加精美的装帧和更加高昂的价格,可以说是一种“高级而奢侈”的漫画作品。“图像小说”标签有时可以吸引来那些本来对漫画没什么兴趣的读者。这一切很难不让人觉得这是一种针对中产及以上阶级的精英化营销手段,显现出了对部分经济状况不够优越的平民读者的排斥。

不过与此同时,图像小说的高质量印刷确实又让作品更加艺术化,且让画家们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在作品中运用油画、水彩和抽象画变成了可能,一些出版社还专门使用相片级质量的纸张来印刷作品,使其更加具备美感和收藏性。图像小说如何在艺术品和通俗文化的暧昧间隙中生存发展,依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