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创刊号博物馆 (2)

2016-02-28 10:05:24      参与评论()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从部队复员,在外高桥化工厂工作,先做工段长,后来进入工会,“一个月工资四十五块钱,那个时候,上海最好的馆子两个人出去点菜,十块钱,根本吃不完”。1990年他三十岁,谈了第一个女朋友,两人约好去虹口区国际电影院看电影,坐公交过去。半途中,冯建忠看见有人摆摊卖旧书,对女友说,“你先去电影院等我,我去看看,随后就来”。这一看就是两个小时,挑中两本老杂志创刊号,等他赶过去,电影已经散场,再追到女友家里,遭到怒斥,“你这个人有毛病的”。恋情就此告吹。

几年后认识的第二个女友倒是可以理解他的收藏癖,但最终还是出了问题。有个老先生公私合营时期去了宁波,工作几十年后返回上海,在家中阁楼上找到尘封几十年的九百多本签名本,“巴金啊冰心啊都有”,联系冯建忠,想一次性出让给他,索价一万多。冯建忠左思右想,实在舍不得这次机会,于是挪用了原本打算用来结婚的钱,将几大箱书全部吃进。向女友解释了来龙去脉,女友表示能够理解。不成想没过几天,又有一个老先生找上门来,想卖给他一百多本老杂志创刊号,同样索价一万多。冯建忠心痒难耐,将之前得到的签名本全部卖掉,将这批创刊号全部吃进。这下子女友光火了,恋情再次告吹。不过他一点都不气恼,因为从这个老先生手里买下了《新青年》创刊号。他总结经验说,遇到上了年纪的藏家想要转让藏品,必须当机立断,否则时不再来,“那两个老先生,一个六十岁,一个八十岁,我当时三十岁,如果把他们两个的藏品都吃进来,等于我的收藏是一百七十岁了,没人比得上了”。可惜当时他只能被迫二选一,正因如此,他愈发重视文化名人手迹,后来逐渐开始收藏文化名人手稿。

看着这样逼仄的空间,让人不禁好奇:“您儿子对您不会有意见吗?”冯建忠乐呵呵地说:“我儿子才十岁,小赤佬呀,每周带他去游乐场,五十块钱,他就很开心了。”他结婚晚,四十四岁才结婚。

十问 Q&A

Q: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我只藏杂志,一万六千多种。

Q: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青年一代》杂志创刊号。

Q: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电通画报》创刊号,《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作为电影插曲首次在这本杂志上发表的。

Q: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都有。网上买去孔网,逛书店去文庙。Q: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这不一定,要看遇到什么杂志。现在创刊号都越来越贵了,经常几百块一本。

Q: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Q: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烟酒不沾,只要一杯白开水。淘书、藏书是最大的乐趣。

Q: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我现在网上阅读时间越来越多了,每天要几个小时。

Q: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这是我最经常读的一本书,现在来看错误不少,但是我的启蒙读物。

Q:如果只让您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现在我带手机就够了。

录入编辑: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