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作家早已预言了人工智能的胜利(2)

2016-03-21 10:37:46      参与评论()人

东方早报:有评论说,你在自己的科幻小说中表现了一种自然神论的宗教情怀,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算是顺应自然吗?

王晋康:是的,是顺应自然。它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无可逆转的——不管今天或明天的人类做出什么决定。当年,第一个学会用火的猿人宣告了猿人的灭亡和人类的诞生。今天,以电脑(包括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成就实际也宣告了人类王者的退位和人工智能的诞生。不过从历史老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伟大成就是属于人类的。

东方早报:人类研究人工智能时所遇到的道德困境都会有哪些?

王晋康:恐怕最大的困境(也许是唯一的困境)是:谁来做明天世界的领导者。

东方早报:你的科幻小说被称为“哲理科幻”,也是你提出的“核心科幻”概念的一个方面。你为什么如此看重哲理在科幻小说中的作用?

王晋康:我的小说确实常被人称为哲理科幻,倒不是因为我特别看重哲理在科幻小说中的作用,而是因为这种写作题材(风格)是最适合我的。科幻界推崇“大科幻”的概念,不去硬性区分科幻的软硬。不过,就科幻这个文学品种来说,肯定会有一个核心,所谓“核心科幻”作品,就是最能代表科幻小说这个文学品种的特质、最能表现它的优势的那部分,也就是表现科学和大自然之美,表达二者的震撼力。这种美可以是物化之美、技术之美,也可是哲理之美。我的作品比较偏重于表现后者。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物化之美和哲理之美并非能截然分开的。

东方早报:在这方面,主流文学和科幻文学相比呢?两者都需要哲理的部分,还是科幻小说更需要哲理?

王晋康:我觉得两者都需要,但科幻文学中哲理思考的成分肯定更重一些。这是由科幻文学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科幻文学是以科学为源文化,科幻主要是向前看向上看的文学品种,具有超越时空的视角。科幻作家思接千仞,心鹜八极,进行终极思考几乎是他们的天职。而且,立足于科学这个伟大的平台,注定科幻作家的思索会更超前、更深刻、视野更广阔。而主流文学更多是向下看(观察现实),向后看(回顾历史),他们的思考会更接地气,更鲜活,更细致。二者的重点不同。

东方早报:你所说的“核心科幻”是不是大致与“硬科幻”相似?那么在国内硬科幻作品的占比大概是怎样的?有学者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不算硬科幻,你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王晋康:我所说的“核心科幻”大致就是过去说的“硬科幻”,定义稍有不同,我只是觉得核心科幻的提法比硬科幻更准确一些。目前国内大多数科幻作家还是以写核心科幻为主,比如刘慈欣、何夕、郑军、星河、我、江波、张冉等等。不过新一代作家的文风更为多变,不太好分类,比如陈楸帆、宝树等不少作品也应划入核心科幻。

不过强调一点,这只是分类学的概念,绝不牵涉作品的高下。比如韩松老师,大部分作品不“核心”,但都是很优秀的作品。其实科幻界早就达成共识,不去刻意区分作品的软硬,只要读者喜欢就是好科幻。至于刘慈欣的作品,从总体上说,肯定属于硬科幻或核心科幻的。他作品中有些科幻构思也许不被物理学家认可,但科幻是文学而不是科学论文,只要这些构思基本能“存活”于现代科学体系之中,即虽不能证实但不能明确证伪,那就认为它符合科学意义上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