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作家早已预言了人工智能的胜利(3)

2016-03-21 10:37:46      参与评论()人

东方早报:2015年,《人民文学》杂志将“科幻小说辑”放在目录置顶位置,这能看作是科幻小说得到主流文学认可的标志吗?

王晋康:应该是吧。

东方早报:主流文学和科幻文学之间那道无形的篱笆似乎有松动的迹象,你觉得是什么带来如此变动的?

王晋康: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国科幻在经历了所谓“科幻是伪科学”的极不公平的批判之后,经过三十年生聚,三十年的野生野长,已经站稳了脚跟,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而刘慈欣起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对科幻扩大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外界,包括主流文学界、影视界、新闻界等等也开始主动接触和介入科幻。值得提出的是,在这其中,二三十年前的科幻迷如今已经成人,他们已经散布到各行各业并有了初步的话语权,在撬松那道无形的篱笆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东方早报:如果科幻小说想要得到更多的受众,是否要增加文学的成分,那么科技的部分会不会因此变薄弱?还是说并没有这样的矛盾存在?

王晋康:这是永远都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一是要提高文学性,二是科幻作家(尤其是其中写核心科幻的作家)也不要忘了科幻的“原力”之所在。这二者并非完全对立,但也不是完全不对立。关键是把握好那个“度”。

东方早报:有人说中国科幻中优秀的短篇作品比较多,而刘慈欣的《三体》获得成功后,科幻作家似乎都开始创作自己的长篇作品。但有些科幻迷认为短篇小说更容易出精品,那么科幻作品的创作会不会受到篇幅的影响?科幻长篇作品是不是对作家的要求更高?

王晋康:科幻作品从杂志时代(以短篇为主)过渡到长篇畅销书时代,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美国就是这样。当然,写长篇多了,确实会影响短篇的创作,比如,刘慈欣、何夕、郑军、我,最近短篇创作就很少。但这不是大问题。科幻作家队伍像公共汽车,旧人走了新人来,中国这么大,有志科幻创作的人这么多,短篇创作不会受影响的。

至于有人说短篇更易出精品,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准确。你能说《三体》不是精品?长篇的精和短篇的精不是一回事。如果说短篇更侧重于语言的锤炼、结构的精致、叙述角度的选择、素材的剪裁,那么这种说法就是对的。至于长篇,它更要求作者视野的广阔、思想的成熟、对于大结构的把握、信息量包括生活阅历的积累等等。长短篇各有各的偏重。不过,以我个人的经验说一句:在写短篇时,如果作者在某一方面比较薄弱,完全可以通过某种技巧躲开,照样写出优秀的作品;而长篇就很难躲开,比如,如果作者不熟悉唐朝历史,那你绝不要去写穿越到唐朝的科幻小说。

东方早报:你曾说刘慈欣这一代科幻作家是站在现在看未来,年轻一代是站在未来看未来,而你是站在过去看未来?能请你具体讲讲其中的不同吗?

王晋康:科幻就其总体来说,是向前看的,向上看的,但无论如何,科幻作者要站在地上,站在他自己的人生之上,他的作品毫无疑问要带着过往人生的烙印。我的年纪最大,世界观基本是在30岁以前形成的,对于今天这个飞速变革的时代来说,我基本是站在历史之车的后边来观察它,刘慈欣这一代基本是站在车上了,而更新一代是站在车前。或者换句话说,我在写未来时,基本是“他者”的目光,与大刘、与更新一代当然有所不同。

东方早报:你似乎一直比较关注年轻一代科幻作家的培养,目前有什么方法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科幻小说的创作行列里呢?

王晋康:我确实比较关注,但很惭愧的,由于精力有限,也由于本人性格偏于内向,我实际上没能做多少事。至于科幻队伍的扩大,那不是个人力量能影响的,要看国力的发展。

东方早报:听说你的作品已有多部签出影视改编权,是国内科幻作家中签约影视合作最多的,具体是哪些作品,能向读者透露一下这些作品的影视进展吗?

王晋康:我确实已经有多部作品签出影视改编权,但“最多”这一点恐怕是误传吧。实际上,凡与影视公司签出影视版权的作者,都受其中“保密条款”的限制,不会随便对外宣布的,所以根本无法比较多少。鉴于此,我也不好泄露有关情况,谨向大家致歉。只能说一句:两年内应该有我的作品投拍吧。

录入编辑: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