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强悍票房成绩下,中国电影缺什么?(2)

2016-06-17 10:10:21      参与评论()人

黄建新身兼监制、导演两个身份,他说自己这些年的状态也经历了从“我找钱变成了钱找我”的改变,“资本趋利是本质。在中国造成了只要是能赚钱的电影就拍的现状,所以大家总说我们烂片比较多。所以全世界最好的电影不是赚钱的,最赚钱的电影不是最好的。这是市场的特性。”

资本对于电影目前看来比较积极的影响,一是能够帮助中国电影更快嫁接海外电影工业,二是为新人导演提供更多的机会。

曾茂军介绍,万达收购传奇不是想利用资本影响好莱坞,而是希望更多地学习好莱坞电影的工业,同时也希望把好莱坞更多电影的内容和中国电影市场做结合,“我们目前并购海外几家企业,不是要改造它们,是希望把它们的经验和中国资本市场结合以后,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黄建新则指出,最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苗头”显示资本开始参与到新导演的培训计划之中。“我们可以利用资本进入培训和教育计划,使这个行业的未来得到支持。因为教育这件事是非常费钱的,不是一个具体企业能支持得了的。”同时作为“过来人”的黄建新也给出忠告,“我想提醒大家,资本进入一个企业,一定是设计好了退出机制,你的企业办得好,他就继续留那部分支持你,办得不好就彻底退出去。所以企业自身能力是第一位的,一定把自己自身能力做好,这样才能跟资本保持对等的关系,否则永远不对等。”

IP:拍到第二第三部都成功,IP才算成立

IP同样是今年电影节上人们言必称的主题。事实上,关于IP的讨论热度已有两年,从今年的论坛上也不难看出,IP已经从一个热炒和争抢的概念转变为各家都在思考甚至反思的主题。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论坛上提出了“IP泡沫”的概念,华谊兄弟叶宁称,IP所说的泡沫是来自于所谓的文学IP、游戏IP。互联网IP,所以很多人窝了大量的IP,那个IP不等于电影IP,电影IP首先是好的电影。

电影人逐渐聚焦到更大的IP概念上,也请来好莱坞的大佬支招。

在凡影主办的“从内容到品牌,电影工业化探索新路标”论坛上,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冯伟提出,战略眼光是选择介入系列电影制作时必要的考虑。“开始做第一部的时候没想到第二部、第三部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IP,拍完第一集想拍第二集的时候这些版权已经分散到各方了。从研究到市场战略的考量方方面面都需要把工业化的体系建立起来,我觉得把工业化的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来看真正意义上的IP,大的续集和产业链的开发才有可能性。”

安乐电影公司江志强认为,中国能够拍到第二、第三部的电影很少,但事实上,仅仅拍一部并不能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IP。

如同007系列之于索尼,业内人士都普遍认同,眼下中国的电影公司已经要从简单的“做内容”进化到“做品牌”的新阶段。

合拍:不要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合拍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论坛的另一大关键词,大到好莱坞电影帝国,小到“一带一路”的小国家,都在谋求与中国找到更合适的合拍途径。

电影自媒体大号“中国电影票房吧”在上海举办的“中外合拍电影高峰论坛”上探讨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合拍片”的议题。

基美影业总裁程笳淇认为根本还是在于电影核心讲中国故事,有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演员和中国故事搭配合作海外的创作团队其实不是真正的合拍,它本质还是一个国产片,没有中国故事和中国核心元素,就算资金投资超过50%也不能算合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