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敦煌欢迎年轻人来玩、来做研究(1)

2016-10-28 14:01:16      参与评论()人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于复旦大学开讲 称“我的命就在敦煌”

莫高窟第249窟

“敦煌女儿”樊锦诗,是我国著名敦煌学家、石窟考古专家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专家。在从事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半个多世纪中,她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等工作,创造了蜚声中外的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崇敬与爱戴。

“我本来没想留那么久的,我给自己算了次命,我的命就在敦煌。”樊锦诗说。

1938年出生于北京,成长于上海,大学毕业后她去了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过,50余年在莫高窟里铲铲补补,樊锦诗得了个“敦煌女儿”的美誉。

25岁只身前往敦煌,30来岁在“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敦煌文物,40多岁敦煌终于通电,48岁结束与丈夫19年的分居生活,60岁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开始敦煌数字化工程,76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77岁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78岁高龄的樊锦诗先生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参事,10月24日,她来到复旦大学开讲“敦煌莫高窟的世界文化艺术价值”。面对济济一堂的师生,她笑言此番讲座只作为一个引子,欢迎更多年轻人去敦煌玩、去做研究。

以下为由东方早报整理的,一位78岁的老人、一处1648岁的古迹发出的邀请:

莫高窟产生的背景

敦煌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理解为:敦者大也,煌者圣也。实际上这个是少数民族的发音,到底什么意思不知道。《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回来,给汉武帝做汇报,其中就有敦煌。公元前138年、前119年的时候,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与亚欧大陆之间的交通全线打通,汉武帝把兰州以西的河西走廊收归西汉疆域的范围,设了四郡。为了开发这个地方,从内地向敦煌河西走廊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灌溉技术,以儒家为主的汉文化也传到了这个地方。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9世纪,敦煌的河西走廊成为中国通向国外西方的主要渠道。汉代敦煌,向东可通往长安、洛阳,继续向东延伸,可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向西经过西域(今新疆地区)的南北两道,翻过帕米尔高原,可到中亚、南亚印度、西亚古波斯,乃至地中海古希腊和古埃及;敦煌向北越过戈壁沙漠,沿天山北麓西行,进入草原丝绸之路。

汉唐王朝西部边陲的敦煌,处于丝绸之路上战略要地的位置,它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所以史书上说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

古代的敦煌,就好比现在的上海、广州。敦煌以东出土的西汉昭帝(公元前86-前74年)以后的简牍表明,敦煌作为汉王朝的西大门,曾接待过大月氏(位于今咸海的阿姆河流域)、康居、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费尔干纳)、龟兹(今新疆库车)、于阗(今新疆和阗)、罽宾(今克什米尔)等29国的使节。

敦煌佛教艺术从何时开始

可能早在东汉(公元51-108年)时期,敦煌就已接受了西域传入的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佛教艺术也产生于印度,古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的犍陀罗艺术和古印度北部的马土腊艺术,都曾对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产生过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