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用“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

2016-11-16 17:27:04      参与评论()人

10月13日-22日,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再度在上海戏剧学院等地举行。今年共推出了包括10部委约作品、160多场邀约演出、40多项大师讲座、工作坊、展览等文化活动。

10部委约作品: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五周年之际,“扶青计划”委约创作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今年共收到来自国内外报名作品73部,报名者不乏来自美国、荷兰等地的青年艺术家。最终入围的10部原创作品形式多样丰富,涵盖戏剧、舞蹈、器乐、声乐等各种类型。

而这10部委约作品,虽在题材、表演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呈现的作品不约而同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常年旅居法国的青年钢琴家顾劼亭,是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首位华人钢琴硕士,钢琴和室内乐最高演奏家文凭获得者。此次委约创作的作品戏剧×音乐事件《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剧场版)将钢琴与昆曲相结合并融入戏剧中,用全新方式来阐释东西方文化、古典与当代艺术的共融。

青年电子音乐人马海平创作的音乐·剧场作品《折·城》。以快速的机械律动和闪光的合成音,构建出一座未来都市的宏伟场景。

青年舞者唐诗逸,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演员。曾多次在《水月洛神》、《孔子》、《丝海梦寻》等中国古典题材作品中演绎主角的她,此次借扶青平台转变身份担任编舞,创作了舞蹈剧场《唐诗逸舞》,以现代人的视角走进唐诗。

古佳妮是曾受过多年古典芭蕾与中国古典舞训练的青年舞者。她的肢体作品《插销》试图解读人与人之间相连接的部分。

青年编剧杨浥堃的编剧、导演作品《五脊六兽》讲述了由一张“冥途路引”而引发的故事。一部充满怪诞色彩的黑色喜剧,用肢体剧的形式,展现了蕴含中国文化的有趣故事。

往届扶青委约作品相比,今年的委约作品与作品的完整度上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舞蹈剧场《唐诗逸舞》及肢体作品《插销》均以一小时左右的“舞蹈作品”形式呈现。戏剧类的作品时长同样在1小时左右,而不再仅是片段呈现。

随着委约创作的成熟化,“扶青计划”也开始更关注观众的整体观剧体验,一些作品也收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环境浸没式戏剧《双重》在每场演出结束后,均举办了演后谈,为接下来的每一场提升改进空间。观众的发言也积极踊跃,为演出的形式提出了很多想法。

2016年,扶青计划委约作品也开始加大后续演出及“走出去”的步伐。除了通过艺术节交易会平台助推这些作品走向世界。在国内演出方面,《唐诗逸舞》、《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五脊六兽》都已确定于明年在北京等地展开剧目巡演。

青年创想周:

160多场演出嘉年华

每年如同“嘉年华”一般热闹的“青年艺术创想周”,仅“邀约展演”板块就邀请了来自美国、法国、以色列、新西兰、意大利、日本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新疆、北京、上海等各地的艺术大师及青年创作者同场献技。剧场及户外演出共有51个项目,160余场演出,讲座及工作坊30余场,展览8个。

两台青年人创作的戏曲成为今年邀约节目的亮点。实验京剧《浮士德》邀请了意大利导演用中国戏剧语言来诠释西方名著,并由国家京剧院演出。作为一部实验性的前卫作品,既守住了京剧的传统,也在舞美和配器上巧妙地融入西方艺术之美,演出之后赞誉一片。而北方昆曲剧院的小剧场昆剧《望乡》在尊重古本的基础上,将四出昆曲传统折子戏整理改编成一则现代小剧场戏曲,同样在创想周上引发不小反响。

原创音乐歌舞剧《阿曼尼沙罕传奇》讲述了维族文化瑰宝十二木卡姆的历史源流,为了创作这部“一带一路”援疆原创作品,来自上戏的青年编剧牛文佳和导演谢迪为此剧数度前往喀什采风。

港台两地亦有各具特色的演出在青创周上演,由香港实验剧场代表人物导演邓树荣执导的全女班肢体戏剧《安提戈涅》,带来邓氏“前语言”训练方式的魅力;香港绿叶剧团的黄俊达则以全男班的形式带来肢体剧《郑和》。

一些世界原创先锋剧也第一次来到青创周的舞台。如2015年以色列戏剧节、以色列戏剧展演联合推荐的剧目《野兽何在》,利用虚构的艺术家表现了现实中战争的残酷。由四位“意大利艺术评委大奖——乌布奖”得主创作的声音剧场《光》演绎了即将失传的古罗马涅语的祷告诗。

录入编辑: 朱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