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揭开掩埋地下数百年港口重镇的神秘面纱(1)

2016-12-09 11:01:47      参与评论()人

■上海博物馆昨公布青龙镇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成果

青龙镇隆平寺塔基航拍图

阿育王塔,出土于隆平寺塔基地宫。

释迦牟尼涅槃像,出土于隆平寺塔基地宫。

长沙窑变形莲瓣纹碗,出土于青龙镇遗址。

“青龙镇遗址考古丰富了人们对于上海和江南地区市镇发展历史的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航运历史的认识;对于这样一个具体个案,拓展了人们对于上海和江南市镇在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市镇形态、空间格局的认识;隆平寺塔基的发现对于古建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

12月8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重大考古成果发布会,宣布隆平寺塔基及地宫的开启与发现,为研究青龙镇的市镇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的开启与发现,为研究北宋时期南方软土地基下塔基的建造工艺与地宫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在中国古建史、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龙镇遗址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是古吴淞江的出海口,文献记载中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后因吴淞江变迁,港口功能逐渐丧失,至今遗址仅保留了青龙塔等少量遗迹,依稀可以追溯旧时风貌。特别是在2015-2016年发掘中,文献记载中的青龙镇“北寺”——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的开启,发现了青龙镇北部一个关键性的地标,对于青龙镇的市镇布局研究有重要价值。

据相关学者考证,北宋时期,因海上贸易兴盛,青龙镇镇市的规模越发可观,朝廷置监镇,首任镇监(相当于镇长)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彼时其名字叫米黻),时间是公元1082年(宋元丰五年)。元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专程前去参访当地文庙,写下《谒青龙文庙二首》。

2010年至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尤其是隆平寺塔地宫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许多新发现,逐步揭开了这座淹埋于地下数百年的港口重镇的神秘面纱。

隆平寺塔基遗址的后续保护工作将如何进行?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表示,首先采取临时的回填保护,但会明确的是将来会作为遗址保护,同时将着力申报下一批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宋时期的“东南巨镇”

青龙镇遗址是上海城镇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文献记载它唐天宝年间(742-755年)设镇,被称为“东南巨镇”。北宋书画家米芾曾做过镇监,诗人梅尧臣曾经作《青龙杂志》记载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当时到过青龙镇的诗人、名人还有苏轼、秦观、张先、赵孟頫等,他们留下了许多诗文佳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龙镇已经被湮没于农田之中,只有依然矗立的青龙塔依稀可以追忆往昔繁荣。2010年开始,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将青龙镇作为上海考古重点发掘的遗址,对之进行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