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丝路史的涨潮期(1)

2016-12-11 12:23:59      参与评论()人

微信和微博估计是占用国人最多时间的两款社交网络产品了,而相比于微信的私密性,微博更像是一个广场,你可以卷入众声喧哗,也可以躲在角落里自娱自乐。而在这个广场中,除了娱乐明星、网络红人、营销账号外,不少学界中人也纷纷聚到一起,纵论学术、评点书籍,好不热闹。《上海书评》将持续关注浮现在微博上的新书,并摘录相关评论,供大家参考。以下按时间顺序排列。

安德列雅·沃尔芙:《博物学家的自然

创世纪》,陈义仁译,台湾果力文化

@蒋竹山(9月11日):Andrea Wulf那本获选《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博物学家洪堡德的传记The Invention of Nature,翻译得好快,年初才刚看了英文版。

@云中上师(9月11日):没想到这么快有汉译,这书今夏买来翻看了两三章,很有价值的书。

Alan Cole : Patriarchs on Paper : A

Critical History of Medieval Chan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邙洛山(11月21日):加州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Alan Cole(寇爱伦)的新书《纸上的祖师:中古禅宗文献批评史》。寇爱伦之前的代表作是《佛教中的母与子》。

王澍:《造房子》,湖南美术出版社

@许纪霖(11月23日):今年让我读得最有味道的书,是王澍的《造房子》。王澍是谁?这位建筑诺贝尔奖的中国唯一获得者,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理念:生活不在于做了什么,而是不做什么,依然也很充实。王澍说:“无所事事是很难学的一门学问。”唯有面对大自然,放松身体,放下心情,放空大脑,艺术的灵感才会不期而遇地浮现。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

新的世界史》, 邵旭东、孙芳译,浙江

大学出版社

@罗新PKU(11月23日):丝路史的写作与出版似乎在国内外同时进入一个涨潮期。去年牛津大学的Frankopan这本在世界史框架内看丝路的新著,这么快就有中文译本出来了。非常遗憾的是,翻译存在专业知识和文字理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迄今众多的丝路史著作中,这本书在视角和思想方面是最有特点的,值得重视。

@lonestarstar(11月24日):英文本刚出时就购入了。中译本在白云机场转机时看到,原本以为有徐文堪教授的审订应该可以信赖,所以一并购入。没想到还是问题不少……

@史海悠游(11月27日):弗兰科潘的《来自东方的召唤——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才是史料丰富、观点新颖的佳作,可惜至今没有翻译出版。

@邙洛山(11月29日):翻了这本书。1)西方学者讲故事的能力值得赞赏。比如韩森,可能细节大多是学者们破解的,但她把整个画面拼起来告诉你一个大的图景;2)我们写的历史通俗书确实不行,学院派的研究和大众思想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壕沟。

Steven Johnson : Wonderland ,

Riverhead Books

@罗新PKU(11月28日):“创新历史学”以勾画创新(innovation)如何型塑历史(包括当下与未来)成为“世界史”一个吸引读者的分支,Steven Johnson出版于13年的Future Perfect和15年的How We Got to Now两书可谓别开生面,后者尤为成功。本月他出版了第三本书Wonderland,考察历史上的创新是如何植根于对好玩和有趣的追求。

汉娜·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安尼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