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新版《美女与野兽》是升级版的女权主义表达?(3)

2017-03-29 06:32:32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插图

消费社会中童话的改编对大众的驯化

作为文学的爱好和研究者,我当然知道“城堡宫殿”和“王子”并不只意味着财富、权力和大众情人,它们是广义上的人类“欲求”的符号,任何层面任何方向上的欲求。这种义涵上的空间要求我们对文学宽容——它很可能为一不小心就走向偏狭、非左即右的人类保留了最后的转圜余地;然而另一方面,文学作为一种隐喻,其各项喻体符号本身亦是意义的合集,这些符码义涵流动却并非毫无限制,“宫殿”和“王子”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联想意义群,而童话一定程度上是顺承、利用而并非颠覆这些稳定义涵来传达意义。正因为这些隐喻赖以构成的桥梁是反映社会文化的镜子,是人类思考世界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时时检视、反思我们的思维桥接方式。在明知历史上我们的先辈妇女们金丝雀般的生活地位时,我无法毫无阻碍地把这部影片中的城堡宫殿和符合大众审美的王子这一奖励与人类世界抽象意义上的“欲求”和“美好”作同义替换。

配图

彼得·比格尔曾把艺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宗教艺术、宫廷艺术和资产阶级艺术。越往后发展,创作的功能越淡化偶像崇拜而趋向自我意识的展现,艺术的生产和接受者也从集体向个体发展。从生产者来看,迪士尼作为团队历经百年屹立不倒,作为把准美国最主流大众文化价值观脉搏的美国荧幕保守系创作/生产者,自然怎么也不能算是个人化的创作;从受众角度来看,相对稳固或者说规模的受众集体形成,尽管影片似乎强调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但其作为商业电影的运作形式一样也不少,粉丝的追捧、周边的热卖也让人很难说观影会是一次基本只涉私人的消化行为。如此种种都反映出消费社会里大型文化工厂输出的产品,尤其是对经典文本的商业改写吊诡地染上了昔时“宗教艺术”才具有的特征,童话被新一轮制序化、神话化。在对女主的大规模赞赏中,但愿人们不会忘记其实他们本可以有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