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爱丁堡艺术节:拼体力,更拼趣味(2)

2016-01-12 09:33:40  新周刊 文/简森    参与评论()人

在晴好的下午时段,一些黄金地段,街头艺人甚至要排队候场,演员、舞者、导演、音乐家、街头艺人和观光客全打成一片,在此刻,谁是谁、谁看谁似乎都不再重要了。如何把握有限的时间,赶场有意思的秀才最迫切。

军乐节是爱丁堡艺术节的王牌,也是最受游客喜爱的表演之一,自1950年起,每年只演出23场,场场爆满,要提前一年订票。场地也是独一无二,位于爱丁堡城堡门外广场。当几百名穿传统苏格兰短裙风笛手威武地在古堡前奏乐列队时,气势无与伦比。今年中国军乐队也加入表演,在传统的军歌军乐分列式后,也有柔美的舞龙表演。

柏林喜歌剧团的《魔笛》是我看过最有趣、多媒体运用最出色的一版,也是整个艺术节最受欢迎的一场歌剧演出。它在顶级的歌唱表演基础之上,轻巧地赋予了《魔笛》独有的滑稽底色。

而被麦当娜看了两回还嫌不够的limbo,则是一种混合了杂技、舞蹈、话剧及现场音乐的多元性实验作品。剧目演员们带来了喷火、吞剑、柔术等高难度演出,它甚至有主题,表达了人性的某种绝望。在边缘艺术节里,它的票价算贵,但也不过二十镑左右。

我爱这样的爱丁堡:它鼓励梦想,纵容野心。

最忙碌的一天,我赶了四场演出。而当我在午夜十一点看完最后一场在帐篷里进行的单口相声后,街头依然人头汹涌。不知疲倦的志愿者仍在分发门票或传单,催促你午夜的演出即将开幕。

8月底的爱丁堡,入夜颇凉,许多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要么露营,要么索性躺在公园长椅上,伴着彻夜演出与啤酒入梦。他们可能是观众,也可能是艺术家——我爱这样的爱丁堡:它鼓励梦想,纵容野心,给这些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成名的舞台、观众与机会。许多现在为人所知的大明星,如艾玛·汤普森、休·格兰特、罗宾·威廉斯、苏珊·萨兰登、休·劳瑞(《豪斯医生》)都最早在爱丁堡崭露头角,进而走向大银幕收获声名。甚至,如今名利双收的J.K.罗琳,也曾经在爱丁堡书展上宣读过她的第一部《哈利·波特》,她当时的听众,只有20位。

每年夏季,爱丁堡新开张的pub都特别多——它们会变成演出场地,为观众提供酒水,哪怕只有短短三周寿命。每次经过这些胡乱拼凑的临时pub,我都推门进去一探究竟。谁知道,pub中心舞台那些不起眼、瘦弱苍白、不名一文的年轻人,会不会成为未来的休·格兰特或J.K.罗琳呢?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