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此光头非彼光头,眼神迷茫内心安稳(1/10)

保存图片 2016-02-01 09:20:32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此光头非彼光头,眼神迷茫内心安稳
上一张下一张
《跨越昆仑》 210�20�40cm 玻璃钢
图集详情:

◎李默

展览:态——王少军艺术展

时间:至2016年2月18日

地点:中央美院美术馆

意大利当代小说家卡尔维诺曾谈到文学作品当中的“轻”,面对沉重的现实世界,他选择用童话或寓言的方式戏谑地去诉说,看似云淡风轻的外表下包裹着深刻的寓意,在他眼中,“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当我看到王少军“光头男子”系列作品的时候,忽然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王少军就是一位用略带荒诞和超现实主义手法去面对现实世界的艺术家,他在心中为自己营建了一个世外桃源,这个“桃园”有时会与现实世界发生关联,有时又会超脱于现实之外。然而无论外界产生怎样的改变,他总是用充满智慧与平和的目光注视着一切。

游离的光头男子

作为老一辈雕塑家王临乙、滑田友等人授业过的学生,王少军有着坚实的写实基础,然而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王少军在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精神融入到自己雕塑语言的道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日前,中央美院美术馆正在展出的《态——王少军艺术展》,通过雕塑、水彩等三百余件作品向观众打开了通往王少军的艺术“小世界”之路。

2007年,王少军推出了“光头男人”系列作品,那个穿着对襟青衫的光头男子,成为王少军雕塑语言中的典型符号。在《态》这次展览中,“角儿”这个板块集中展示了以“光头男人”为主体的系列雕塑,这些“光头男人”有着许多共同的外部特征,他们都被塑造成为光头、大眼、身着青衫、有着不合比例的大脚和小耳朵,或被放置在特殊环境中摆出特定姿势,或与身边的青蛙、小猫、小狗互动。

与写实人物雕塑不同的是,“光头男子”抛弃了写实的解剖和比例关系,他们的外形总会令人联想到佛教雕塑或古代陶俑,与周围的环境也常显现出人大于山或动物大于人的场景,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传统雕塑的处理方式,人物与场景、道具的主次、大小并非合乎现实比例,而是完全主观的。如《蛙与人》和《跨越昆仑》等作品中,青蛙就以巨大的体量俯视着人物,而昆仑山也被腾云御风的“光头男人”踩在脚下。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借鉴和运用,更能感受到“光头男子”即是王少军内心世界的外化,这是艺术家面对复杂的外部世界所呈现出基于个人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游离,甚至是超脱于现实世界之外,这些充满着寓言甚至有些荒诞的作品,为观者呈现出了艺术家充满奇思妙想的内心世界。

小人物的智慧和乐观

同样是作为具有高度辨识性的符号作品,方力钧所创造出来的“光头泼皮”与王少军塑造出的“光头男子”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方力钧九十年代创造出面部表情夸张的“光头”带有明显的“痞、蛮、恶”等文化叛逆感,传递出了他对当时社会强烈愤懑和批判的情绪;而王少军的“光头男子”虽时而睁大双眼空洞地看着远方,时而垂目沉思,面部表情有时会呈现出迷茫和无奈的神态,然而作品中人物所传达出的却始终是一种乐观豁达、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的精神气质。王少军曾谈到,他要表现的是一种人,这种人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虽然不免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却仍旧是坚强、平静,甚至是智慧、乐观的。“光头男子”成为承载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典型样本,而这一切都体现出王少军本人充满智慧的儒雅之气,这种文人化的塑造方式与他的家庭出身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有着很大的关联。

1959年,王少军出生于天津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文化局、母亲在博物馆工作使他从小就能接触到许多出土文物和民间艺术。作为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中央美院雕塑系招收的第一批大学生,20世纪80年代中国普遍借鉴西方现当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的大潮流下,王少军却坚持从古代雕塑中寻找资源,体现出与“潮流”不同的创作方向。无论是面对写实人物肖像用不同语言塑造不同人物,还是形成自己典型风格的“光头男子”,他都没有将这些视作最终的结果,而是成为不断实践的探索过程。他曾说:“面对世界的目光,我并不焦灼,因为我身外与我的内心是两个世界,对身外的实物,我认为它是永远喧嚣变化的,而我的内心却永远安睡在艺术的温床上,使我享受平和、淡泊和永恒。”

世俗生活里的一点禅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谈境界中曾提到“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少军的雕塑就可以让人感受到他在艺术创作中游走于“有我”与“无我”之间的状态。他不断通过刻画“光头男子”这类人物来抒发自己面对纷杂世界乐观、从容的态度,并且借由“他”来检视、反省和修正自我。作品通过对现实世界带有幽默感、甚至是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塑造的呈现,使观者感受到艺术家的智慧和作品背后蕴含的禅意。

王少军认为:“中华民族是最具理想性的民族,因为在漫长的文明历程中,深重的苦难和超脱的精神一直相伴相随。无论从哪个阶段和角度上看去,她的哲学精神和艺术形态均体现出游离于现实生活之上,去生活之‘累’,提生活之‘轻’的大智大慧……这可能是生命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它不是物质的,是纯粹精神的。它具备特定的精神属性,所以它能够投射在生活中,使我总能清醒地面对现实。”

王少军将哲理性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艺术形式不免令人联想到丰子恺的绘画。的确,他们的作品都是基于世俗生活,又超脱于纯粹的物质,既是精神的,又与现实密不可分。在“光头男子”身上,实现了王少军多年以来探索将中国传统雕塑与西方雕塑语言相融合的“体”,也使他把深入骨髓的“文人气息”融合进作品里,形成了他雕塑的“魂”,形成了王少军在当代语境下所独有的“新文人”态的雕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