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虔诚临摹与自由解读“同室操戈”(2)

2016-03-02 09:23:59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这批主要完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临摹作品,在人物造型、笔墨线条、构图安排、色彩处理等方面都对敦煌壁画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和惟妙惟肖的传达,同时也向今天的观众透露了当时人们理解和表达传统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更倾向于从审美气质和表达形式角度去理解传统,而临摹的过程,其实就是以经典为阶段性终点的对传统深入把握的过程。当然,我们从未将再现传统作为终极目标,而且这种在继承传统中寻求发展的方式,在多元的当代仍然具有活力。而那些与敦煌的临摹作品处在同一展示空间的当代艺术作品,却向我们展现出了另一种面对传统的方式。

相信很多观者都会惊异于在众多临摹作品中,突然出现了一幅标示了各种人类文明与交往活动的水墨地图(《人类前哨》),或者一段将丝绸之路与西域女子的神秘注视相叠加的影像装置(《穿月》),这种反差恰恰凸显了当代艺术家们在面对传统时所采取的不同以往的方式。在相对多元、开放的艺术环境中,艺术家尝试着打破定向思维的束缚,强调通过个体的经验与思考,对传统做出全新的回应与表达。由此,艺术家并不一定要在深入把握传统的基础上寻求个人的风格创造,传统往往成为一段思考与创造的起点,而创造的方向是发散的,结果也往往无法预设。所以,当我们看到邬建安通过无数带有神秘图腾色彩的剪纸羽人拼贴出巨大的鹿王经变画片段,站在史金淞以各种日常零件、杂物、残茶、剩墨在宣纸上再现出宏大的药师经变图景前的时候,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他们想要借助这些传统的图像传达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而当我们被李洪波那如大蛇般逶迤于展厅的纸质雕塑所吸引,在王冬龄痛快淋漓的巨幅书法前屏住呼吸时,又总能从这些新奇的形式中觉察出某种熟悉的精神意蕴,而这意象能否与观者心中那个朦胧的传统气脉相通,恐怕还需要观者个人经验的介入。

如果说敦煌或者传统,是对于当代艺术家们的一次命题创作,那么在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中,看重的不是你的表达有多贴近敦煌,而是你以这个题目为原点,能否以恰当的方式传达出一个属于你的态度和理解。在当代,我们既可以通过深入地临摹进入敦煌,探寻传统的精义,也可以在若即若离的关系中,以一种轻松包容的心态,对传统和现代做出自己的解答。对待传统,历史和今天有着不同的方式,碰撞的火花,恰恰是这个时代的活力体现。

展览:“文明的回响:穿越敦煌”艺术展

地点: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艺术馆

时间:2016年1月13日—3月16日9:00—16:00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