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在伦敦,召唤莎翁的N种方式(2)

2016-04-20 09:18:05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和传统演绎相比,对莎剧的激进阐释更令人激动。莎翁400年,伦敦戏剧观众最期待是荷兰著名导演伊沃·范·霍文的《战争的国王》。这部戏将莎翁三部历史剧《亨利五世》、《亨利四世》和《理查三世》融为一体,600年前玫瑰战争的诸侯们成了当下各国政治领袖,我们时代的政治危机与战争阴影得以被审视。此外,变身澳大利亚北部土著部落首领的李尔王(澳大利亚《阴影之王》)以及满台成人性玩偶的《量罪记》,都是今年伦敦的重头戏。

在《莎翁四百年:去哪里,看什么?》中林·加德纳说道:“尽管莎士比亚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还是要承认,我们处理他的方式有待改善,完全可以更好,更有想象力。往往那些非传统的处理方式更能保持经典的活力,因为那些无视传统的导演不会被莎翁的名望捆住手脚,也敢于在莎剧阐释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新鲜观点。”这段话足以解释为何激进演绎更令人期待。

2016年,笔者在小维克剧院看了两出这样的演绎。乔·希尔-吉宾斯导演的《量罪记》把莎翁原作中游移于善恶间的安哲罗处理成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而原作里宽厚贤明的大公爵则面容阴郁,如同一个悔罪的黑手党。舞台上堆满充气娃娃,显然,莎翁笔下的威尼斯直指当下世界的道德崩坏。而在凯利·克莱克尼尔导演的《麦克白》中,老王邓肯和王子马尔康衣饰华美纵情声色,一副醉生梦死的堕落嘴脸。麦克白刚出场时形如战争机器。到城堡迎宾一场,夫妻俩面对上流精英,俨然谨小慎微的中产阶级小夫妻模样。而篡位之后,其虚骄作派与马尔康之辈已无分别。莎翁笔下的叛臣贼子不经意间成了当代阶级社会的冒险家,也是耐人回味。

2016伦敦舞台上最颠覆的莎剧,当属比利时著名编舞安妮·特蕾莎·德·克尔斯马尔克带来的酷儿版现代舞《皆大欢喜》。在这一版里,莎翁笔下“从东方到西方,没有什么珠宝比她更珍贵”的罗瑟琳是个留着长发,苍白瘦高、气质中性的男舞者;而剧中挺拔英武的奥兰多是个结实的小矮个,比罗瑟琳矮大半个头。空荡荡的舞台上,一群穿着T恤套头衫、运动打底裤和训练鞋的年轻人来回奔跑。舞蹈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里在沉默中完成。莎翁的台词被彻底拆解,时不时有一句半句被字幕机投影在舞台天幕上。当一对恋人终于在阿登森林重逢时,两位男舞者走到舞台台口。罗瑟琳点了一支烟,抽一口之后与奥兰多接吻,然后把烟屁股塞进了奥兰多嘴里。

除了现代舞演绎之外,音乐会、电影、展览等各种形式的莎翁400年纪念也颇有创意。年初伦敦交响乐团举办了数场主题音乐会,不仅演奏门德尔松、德沃夏克、柏辽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受莎士比亚影响或以莎剧为题创作的作品,还呈现从17世纪以来各个时代莎剧演出中对歌曲的处理方式。这样的演出无疑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伦敦文献博物馆的“莎士比亚时代的伦敦”、伦敦城市遗产画廊的“莎士比亚与伦敦”等主题展都值得一看。

在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中,环球剧院萨姆·沃南梅克室内剧场的“2016:经典不死”读剧活动是笔者最感兴趣的项目之一。活动锁定了400年前世界戏剧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其中有1616年出版的本·琼森的对开本剧作集,这是英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辑出版的剧作家作品集,也是7年后出版的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的先声。此外,剧院还将朗读同样逝世于1616年的西班牙戏剧家塞万提斯,英国戏剧家菲利普·汉斯洛和弗兰西斯·博蒙特,以及中国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在“莎士比亚年”纪念那些同样为世界戏剧史作出贡献的各国戏剧家们,无疑是缅怀莎士比亚最为正确的一种方式。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