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粉丝话剧与资本共舞狂欢,难掩空虚(2)

2016-05-18 09:58:05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从改编剧到IP剧,对其定义的转换其实是开发视角的改变。前者以对文本进行文学性和戏剧性的“解读”为基础,而后者聚焦在消费潜力的深度挖掘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告诉记者,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戏剧人对莎士比亚、契科夫等这些经典“IP”的传承讲究原汁原味。但打开世界的大门后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艺术家们对同一个IP的演绎都是不同的,无论是手法还是风格,都会回应一个时代的变化。根据时代理解经典,更有利于经典的延续。

然而,借来IP的光环就够了吗?在当红IP舞台剧中,满足于浅表层的呈现,缺少思想层面的深度拓展,几乎是共同的问题。最热卖的IP舞台剧的卖点之一就是忠实于原著,使得戏剧的改编和创作指向往往不是创新而是回归原本,想象空间有限。有些戏剧创作者甚至放弃戏剧维度的深度探索,满足于对文本偶像的顶礼膜拜。导致的后果就是,在这场资本与文化两人三足的竞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不再是艺术内容与形式在探索先锋性上的可能,而仅仅以粉丝经济的规模和影响力为首要判断的标准。

票房再热,捷径只是一条小道

超级IP正试图不断刷新剧场现象。舞台剧《盗墓笔记Ⅲ》在上海首演前一周,舞台剧《仙剑奇侠传3》打破传统剧场礼仪,允许观众在演出全程中拍摄剧照、小视频,甚至连结局都是开放式的、由当场观众合力票选,让这些玩着国产单机游戏长大的“李逍遥”们再次重温通关的快感。

早在两年前这类实验就已经开始。“有妖气”的动漫舞台剧《十万个冷笑话》就穿破次元的壁垒,几百名观众参与现场弹幕,网络文化在现实世界怒刷存在感。

热门IP改编的舞台剧,大部分题材都属于科幻、惊悚或是玄幻剧,剧中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很大差别。在VR、AR等新技术发展呈指数型增长的今天,舞台造梦已经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得。黑科技,必然成为演出、娱乐和游戏的硬实力,但不要忘记,硬实力之外,软实力同样不可或缺。高新舞台技术如果离开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价值,只能沦为一场灯光秀。

“特效肯定不止五毛钱!”“简直就是演员配合3D视频的一场大秀,导演对特技的思考远远超过了人性和情怀……”诸如此类出现在互联网上的观剧吐槽,代表了一部分人对IP剧走向技术流的冷静思考。但是,很多粉丝却不置可否,他们因为心仪的虚幻人物、场景和故事而走进剧场,也因为它们反倒爱上了舞台剧。

2015年1月,在上海演出的音乐剧《美少女战士:小小兔登场篇》,3天之内共超过5000名观众到场。日本动漫舞台剧《网球王子》在当地吸引150万人观看。据维基百科的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6月,日本ACG(“动画漫画游戏”的简称)舞台剧条目共收入了110余部舞台剧作品,商机无限。日本经纪公司也乐于让新人去接受此类舞台剧的演出项目,因为不需要演员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就可以迅速知名。但正因为这是一条捷径,日本评论界对它的定位很明确———“这只是一条小道而已”。

IP粉丝成为戏剧观众还需逆向养成

围绕超级IP打造的粉丝话剧(舞台剧)无法完全代表戏剧的价值。杨绍林认为,戏剧艺术,是没有界限的,人类一切的文明都可以被纳入舞台镜框中。一切现代技术都能够服务于舞台。但是,永恒不变的是戏剧精神,它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也因体现现代文明的价值精髓而具有价值。每一个时代对改编剧的“取”与“舍”都有所不同,但艺术作品无论以何种形式体现,都应该对当代有所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