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给世界经典“穿新衣”:沪版“茶花女”乘船出发(2)

2016-03-03 09:54:3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导演有信心,上海版的剧情嫁接浑然天成。“主基调仍是爱情悲剧,但背景从法国七月王朝时期改到1920年代一艘从上海驶往巴黎的邮轮上。”他说,因为那个年代的上海,东西交汇、五洋杂处,这与故事原发地巴黎何其相似。而这艘“茶花号”邮轮从上海起航,途经西贡、卡萨布兰卡,最终抵达巴黎,漫长的海上航行与入港登陆,为剧情推进提供了可能,也让剧中人的中国身份显得顺理成章。易立明觉得,海派文化从某种角度说是一种码头的文化,流动而开放,“发生在一艘满载浪漫情怀的邮轮上再合适不过”。同时,邮轮、海上,串联起上海与巴黎,而“移动的城市”暗喻漂泊的人生,加之意大利语演绎的原版威尔第音乐———易立明希望,有朝一日,上海版《茶花女》留给观众的印象,就如同电影《海上钢琴师》。

中国制作中国演员,为未来大歌剧院攒戏攒人

除了故事起点在上海,这版《茶花女》全部由中国演员演绎,更让“上海版”三个字意义深远。

此次担纲男女主角的是上海歌剧院自家的花旦、小生,由徐晓英饰演薇奥列塔,韩蓬饰演阿尔弗雷多。看着晚生后辈挑大梁,歌剧院艺术总监魏松感慨:“作为威尔第音乐最了不起的作品之一,《茶花女》一直是世界各大歌剧院常演不衰的剧目。上海歌剧院作为中国歌剧的先行者也始终渴望拥有自己的版本。”1999年,上海演出了英国皇家歌剧院版《茶花女》,但主角都是英皇借用的名角儿;2003年,上歌再次排演该剧,但用的是中央歌剧院的舞美布景。范建萍说,中国人翻排经典歌剧,上世纪60年代,试过用中文翻唱;改革开放后,国内各大歌剧院给外国名演员发邀约,请外援领衔,中国演员做陪;新世纪以来,包括上海歌剧院在内,多数院团采取购买海外版权的模式,与国外名团合作。终于,这次的《茶花女》演员是自己的,舞台布景也是自己的。上海版《茶花女》把舞台设计成邮轮的后甲板,观众席就如同船舱。所有的演出都在后甲板上进行,“泳池”成为乐池。今后只要有演出需求,“邮轮”装箱,上海版《茶花女》就能唱遍各处。

为了细细打磨这出中国制造、上海风格的世界经典作品,歌剧院请来威尔第故乡帕尔马歌剧院的音乐指导来开设大师班,为所有角色和合唱进行音乐、语音训练。徐晓英直言,《茶花女》是全世界女高音的试金石,不仅涵盖了独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等演绎手法,还要求女高音同时具备花腔、戏剧、抒情等各种音色和音区的驾驭能力。如今能由大师面对面辅导,对她和小伙伴们无异于“大海中的导航”。还有一处细节能透出上海歌剧院的精益求精:对往常被忽略的舞台两侧中文字幕,他们特邀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重新翻译校对全剧唱词,再由知名学者陈子善润色,一切只为该剧能成经典长久流传。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说,作为院团2016年的开年大戏,上海版《茶花女》攒人又攒戏,将为5年后上海大歌剧院的节目单写下最初的浓重一笔。在它之后,《阿蒂拉》《卡门》《江姐》《法斯塔夫》《蝙蝠》等中外歌剧经典,也将陆续充实未来大歌剧院的舞台。

本报首席记者王彦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