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海派”茶花女穿着旗袍演歌剧(2)

2016-03-21 09:03:18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主创团队对剧目完美的追求,还体现在其他细节的处理上。有些微妙的变化甚至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但对戏剧的逻辑发展却至关重要。比如卡萨布兰卡是这版《茶花女》非常重要的停靠港口。“之所以选择这个城市,是因为《茶花女》中有一个色彩鲜明的段落:吉卜赛舞和斗牛舞。而当时的卡萨布兰卡正好是法国和西班牙的双重殖民地,停靠在这里,与剧中的艺术风格和剧情发展高度吻合。”

为上海歌剧培养人才,积累剧目

“中国人口众多,盛产各种‘好嗓子,,任何流派的歌剧都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演唱者。”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指出,歌剧是一门发源于意大利的艺术,意大利流派的教学方式在国内也比较流行,也因为如此,用意大利语演唱的《茶花女》成为上海歌剧院改编的首选。“经过几十年的训练,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擅长唱意大利歌剧的歌唱家。如果要说有欠缺,主要还是体现在风格的整体把握和曲目的积累上。”因此,人才培养,也是歌剧院创排新作的目的之一。《茶花女》排演前,歌剧院安排了两轮选拔,终定青年女高音徐晓英饰薇奥列塔,青年男高音韩蓬饰阿尔弗雷多,突破了歌剧院多年来大戏A组演员由全套老外或中外混搭的演出模式。

为保艺术质量,歌剧院专门请了意大利帕尔玛歌剧院的声乐指导罗伯特·巴拉力来开大师班,为所有角色和合唱进行音乐、语音训练。同时,又聘了专业形体指导为演员开形体表演训练课,练习剧中那代人的行为举止、社交礼仪,乃至各色交际舞蹈。

“把流传百年的经典歌剧当代化、地域化,是当今国际上歌剧制作的潮流。”李瑞祥告诉记者,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欧洲各大歌剧院经常颠覆经典剧目的背景,去年在上海大剧院引进的德国柏林喜歌剧院版《魔笛》就是最好的例证。因而,上海版《茶花女》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在它之后,《阿蒂拉》《卡门》《江姐》《法斯塔夫》《蝙蝠》等中外歌剧经典,也将陆续上演,为5年后上海大歌剧院的落成积累剧目。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