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影视剧中的“猴形象”:孙悟空形象多种多样(2)

2016-02-11 09:38:13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颠覆解构期。1994年香港推出的电影《大话西游》中周星驰演绎的孙悟空,开始有了七情六欲,更具人性化、感性化,是对《西游记》的颠覆性解构,并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由于颠覆了《西游记》这一传统名著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颠覆了“美猴王”孙悟空的前世今生,所以,它被某些传统文学界人士所批判,但其对孙悟空另一面的诠释却非常深入人心,尤其是爱情主题、悲剧式结尾,丝毫没有庸俗之感,尺度掌控得恰到好处。在网络上受到追捧之后,《大话西游》成了一道最具文化影响力的文化景观,在众多无厘头影片中,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与此同时,开始有研究者专门研究影片的巡回式结构、台词对白、经典解构等之于文化学上的意义。

魔幻特效期。2013年春节上映的电影《西游·降魔篇》,把《西游记》中的中国神话改造成了西方魔幻,成熟的电脑特技让“西游”题材迸发出新的活力。2014年上映的3D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取材自《西游记》的前八回,糅合了现在当红的魔幻题材,虽然故事情节受到诟病,但大量的一流特效镜头还是令人刮目相看。可以说,这部影片呈现出精良的视觉效果。2015年上映的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也称《大圣归来》),带有魔幻的特点,是中国动画电影十年来少有的现象级作品。该影片并没有采用孙悟空以往常见的“美猴王”形象设计,塑造的是个桀骜不驯、很有侠气的英雄,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欣赏习惯。这一时期的孙悟空形象,融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影视文化,孙悟空造型更加娱乐化、时尚化,赢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但也可能因为娱乐而牺牲了艺术价值,易产生较强的时效性,难以形成经典。

综上可见,孙悟空形象在每个阶段都有同中有异的风格特征,有继承,也有颠覆,时代环境、社会条件、物质技术、创作观念和审美态度,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只有在不断发展演变中,才能保持孙悟空形象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富有反抗精神的孙悟空

1938年,美国迪士尼推出动画片《白雪公主》在中国热映,对中国电影人触动很大,他们决心拍一部高质量的动画长片,以扬眉吐气。这就有了动画片《铁扇公主》,该片险些夭折,但它的票房收入超过了当时上映的所有故事片。《铁扇公主》也成为当时比肩世界动画电影的一出杰作。《铁扇公主》不但是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也是亚洲当时的第一长动画片。该片除借鉴了美国动画片中的一些元素外,大胆吸取了中国古典绘画和古典文化艺术的营养,使中国山水画的风格被成功地搬上银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影片诞生于抗日战争期间,制作团队也有意借助孙悟空的斗争精神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影片中原有一句字幕“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胜利”,后在放映时被敌伪的检查机关强行剪去了。《铁臂阿童木》导演手冢治虫在看过《铁扇公主》后即指出:“一看就能清楚地知道这是一部体现了反抗精神的作品,粗暴地蹂躏中国的日本军遭到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痛击,这部影片的意图是一清二楚的。”日本的小松泽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当时《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号召人民大众起来反对牛魔王,实际上是讽刺日军对中国的侵略”。

  “神采奕奕”的孙悟空

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投拍于1960年,其主创,包括导演、作曲、动画设计等都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惟有一个重要角色美术设计请的是外来的“和尚”。据说,张光宇先生画了几个孙悟空造型,都相当不错,但导演万籁鸣还是觉得不太满意,因为张光宇笔下的孙悟空装饰性比较强,不太适合动画来表现。因此,导演要求时任原动画创作组组长的严定宪在张光宇造型设计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这样经过反反复复多次修改,才有了这个后来为大家所熟悉的“齐天大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