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小镇电影”从何来,该去哪?(2)

2016-02-26 09:14:16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一向重视农村市场的大地影院,在2015年底发布《小镇青年洞察研究白皮书》,其中对“小镇青年”的观影画像为“认脸、求刺激、追梦想”———只要有个人喜爱的演员就会去看,无所谓口碑;对“拳拳到肉”的动作、视觉类电影尤为敏感,《杀破狼2》和《速度与激情7》堪为代表;能弥合自身对某种生活与爱情向往的青春爱情片吸引力也居高不下,《小时代》系列、《何以笙箫默》《左耳》等片都从二线以下城市获得超55%的票房。

别小视“小镇青年”的审美,也别放弃引领他们前行

既然业内已有“得小镇青年者得国产片”的论调,那么认真审视作为电影消费主体的“小镇青年”,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有意义。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城镇差距仍然明显,但鸿沟正在填补。值此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时代,对生活于小城镇的青年来说,他们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被唤醒。面对这个庞大而生动的群体,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既不能低估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不能放弃引领他们前行。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重申过多次,“小镇青年”与一线城市的大众偏好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但“‘小镇青年,的电影消费理念确实发生巨大变化,年轻人出于社交目的以及被族群心理所影响,看电影成为刚需。只要能从片中找到自己的兴奋点,找到投射进心灵的内容符号,他们就会大度捧场”。按学界看法,《夏洛特烦恼》《港囧》《匆匆那年》等片在价值观上更草根、平民化,表现的都是城市里普通人的爱情遭遇、人生困境,他们身上折射的对社会、对精英、对文化的疏离与困惑便容易得到普通青年观众的认同。

细探上述电影的票房分布表,有个数字难以忽略。以往,国内影市有条“红线”,即影片在一线城市票房收入能否达到20%,将最终决定该片全国票房是否理想。且越是口碑之作,这条“红线”越分明。但从2014年开始,“红线”以下的10亿元影片越来越多,《美人鱼》《澳门风云3》《煎饼侠》等都属此列。难道,票房“爆款”皆平庸之作?

北大教授王一川把低口碑高票房电影归为“网众自娱时代”的降临。“在当下这个‘网生代,自主决定娱乐内容的时候,所谓‘小镇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一方面是基于‘大IP,开发,制作方把以往挑动过青年的网络文化转为影片,以此消费粉丝;另一方面是迎合现时的多数年轻人审美心理,在搞笑、煽情等方面,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小镇电影好时光,还有一两年时间,一旦粉丝、青春、怀旧等心理被透支殆尽,这些电影自然会遭到厌弃。”平庸是暂时的,只要引导没有缺位。

学者们认为,抛弃浅薄的迎合是“小镇电影”的出路。这意味着这些电影在保证其娱乐性不减的同时,还需深刻挖掘“小镇青年”的成长心灵史,与他们的审美阅历共同、甚至超前成长,眼下由“小镇电影”引发的火爆现象,才有可能带来中国电影产业新一轮的喷发。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