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把“雷锋”还原成人:“我们都是历史的人质”(3)

2016-04-13 09:57:52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黎小锋:这不是正说明了他的处境吗?他不为人所理解。事实上,他是一个想回到过去辉煌阶段的人。所以我在片中说,老刘是一圈又一圈地从外围走向北京,也一步步从现在回到过去,试图回到1974年。

东方早报:你的意图是要告诉观众,历史会把一个人改变成什么样子,而不是讨论雷锋精神。

黎小锋:当然,这还需要讨论吗?老刘被历史所塑造,个人和历史就存在这种建构与被建构的微妙关系。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而且拍到最后,我觉得我拍的并不是老刘,而是我们自己。

东方早报:你如何评价他和媒体的关系?

黎小锋:老刘也是媒体,他是流动的媒体,通过他自己把雷锋的信息传向全国各地,用他的话说,“让每个人心里都喊一声雷锋”,从我们一般人的认识来讲,他的宣传还是很好的,他利用一些媒体来放大他的声音,放大他的影响,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包括他为了媒体的报道做一些配合啊……

他和媒体的关系虽然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但站在他的角度,我觉得他是很聪明的做法。很清晰很明白。他曾经也和我探讨过,他说,我知道你是一个拍纪录片的,你想要什么。我问他我想要什么,他说,那还用说吗……这也是我们推心置腹的一次谈话吧,但前提是我摄像机关闭的时候。

东方早报:你这么强势的性格居然在一开始就处在弱势。我看到片头有一句话,“从他那里,我注定一无所获。”

黎小锋:没错。他关于他的婚姻家庭是极其严谨的,我猜想他的严防死守是怕真的有天说出了某些秘密,会破坏他的光辉形象。这也是我会和他发生矛盾最直接的原因。我是从纪录片的角度出发,因为一个纪录片人物应该是丰富的,他应该有事业家庭和情感。

东方早报:所以没有深究“1974年”的这个结尾是被迫投降了,还是你认为是相对完美的?

黎小锋:其实我对他的婚姻和家庭已经了解了,我也实地去走访了当年和他相关的人,但他在镜头前没说的话由我来说,我觉得不合适,所以我和贾恺在反复看素材讨论之后,觉得不讲老刘的婚姻家庭,片子结构也是完整的。我们并没有资格对他做一个价值评判。作为个人来讲,片子最后的结局如何,大家喜不喜欢,我都认,因为通过做这么一部片子,对自己的观念有了触发,我很满足。

东方早报:你有没有问过他,“投资300亿建立共产主义学习基地”这个主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黎小锋:我问过他,他觉得建立基地才是他此生有望触及的最高理想,像这样的理想其实是不能够随便说的,因为你一说,会觉得你这个人野心怎么这么大,其实他平时没有和别人说过这些,只是面对我这个镜头,他也不屑于和我具体说这件事,觉得我档次太低,理解不了这件事,“投资300亿建立共产主义学习基地”,就是他的一个乌托邦。

东方早报:你给这部片子打多少分?

黎小锋:我觉得它应该和《我最后的秘密》是同一水平的。但这个片子对我们意义重大,我们在后期找了那么多方法去尝试,去结构,这算是对我们创作本身一个很大的提高。

东方早报:能不能简单讲讲试错那部分的过程?

黎小锋:一开始没有用第一人称,后来放进去,并且强调了我和老刘之间碰撞的那条线索,因为这条线索是贯穿始终的,第二,就是到底把“1974年”放在什么位置,后来我们决定放在后面。他从边缘走到中心,从现在走到过去,他其实都是在朝向他当年那个挥之不去的“心结”,这样的话我们就清晰了,历史的误会、历史的荒诞,就一下子通过他的讲述展现了出来。当我们把这个段落放在最后,我们的制片人也觉得这个结构终于ok了。

东方早报:看完了这部片子,我想起了余纯顺,如果没有媒体的塑造,可能他也不会去罗布泊,最后也不会死在那里,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果没有志愿者、媒体这样铺天盖地地支持他,你觉得老刘会有这么大的一个“梦想”吗?

黎小锋:其实我们也一直在想他和媒体的关系,这是非常有意思的,1974年,上面专门派了一个摄影记者,专门报道、塑造典型,你往前回溯雷锋,也是一样,因为有一个记者在跟着他。你再看现在,也是有媒体在跟着他,很大程度上,老刘也是媒体塑造的英雄。虽然历史阶段不同,但现实是一样的。

东方早报:怎么看“英雄”这个词?

黎小锋:我们这个时代有英雄吗……对此我一直很怀疑。我更愿意把老刘看成一个强者。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