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资本崇拜是“票房注水”的始作俑者(2)

2016-05-03 09:06:07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所谓的“后天失调”,是指目前资本压力下,电影创作规律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剧本的创作周期,一般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写剧本不是饮酒赋诗,可以头脑发热,一挥而就。写剧本更像是雕刻,必须不断打磨,反复精修。这就决定了它的时间成本一般都会比较高,创作周期比较长。就像老话说的,慢工出细活。然而现在涌入电影界的,大多是行业外的热钱,他们要的是快,是多,是大,哪有那耐性等着你去精雕细刻?于是,编剧屁股后边就像有人拿着鞭子在撵一样,火急火燎,紧赶慢赶,用两、三个月赶出一个剧本,在电影界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人家要干一年的活,你仨月就完事,谁的活儿细?谁的活糙?这还用问吗?

再说投资。现在电影最缺钱的就是项目开发,风险大、周期长、飘忽不定、前途莫测,最不招人待见。好不容易剧本写出来了,一般编剧也落不到什么好。整个制片成本,大头给了明星,还有一半用来宣发,留给拍摄制片和编剧稿费的钱,往往就所剩无几。这种只管摘果,不管种树的投机作风,就像鸦片烟瘾,一旦沾上就很难戒除。都说电影是内容为王,可偏有一些投资商,根本不关心内容,甚至连剧本都懒得看一眼。能让他们上心的,只有卡司,只有类型,只有谁来担纲导演。至于编剧,除非你是大咖,不然人家都懒得理你。

到了流通这一环,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现在每年增加几千张银幕,谁来管理?谁来运营?哪里去找这么多有经验的影院经理?新手来了,经验不足,他凭什么来排片?这个时候,大数据就派上了用场。这还说得过去,还有人连大数据都看不明白,他排片的唯一依据,就是看卡司阵容,就是看流行类型。你要看历史片、古装片?对不起不好卖,你要看战争片、年代戏?对不起不好卖,你要看儿童片、农村片,对不起更不好卖。搞得市场上能看到的影片类型越来越少,风格样式越来越单一,题材雷同撞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电影的道路越走越窄,早晚有一天会钻进死胡同去。

这就好比开馆子,菜单上没有几十道看家菜打底,今天豆腐白菜,明天白菜豆腐,每天三板斧,永无回头客。电影也是一样。类型长期单一的结果,必然是观众粘性的降低。如果看电影就是图新鲜、图刺激、图好玩,那么万一遇上比看电影更新鲜、更刺激、更好玩的别的什么东西,那电影就会立刻被抛弃。前几年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市场上某部热映大片据说很火,可到有一天,遇到某省级卫视的一档真人秀歌赛的总决赛,电影院立马变得空无一人、门可罗雀。

这个信号对电影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电影不同于文学、戏剧、戏曲等其他艺术门类。好比戏曲,市场再不景气,只要哪怕不多的基本戏迷在、票友在,有少数顶尖艺术家在,就还有维持的机会。电影不同,电影是门大投入、重装备、高科技、多资源的大工业,没有量大面广并且粘度很高的大批观众托底,电影就会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如果只看到电影新鲜、刺激、好玩的一面,就把电影等同于轧闹猛、起轰架秧子。人群轰的一下挤上来,再轰的一下散开去。真到那一天,电影就离死期不远了。

所以说,电影市场不是流浪猫狗,不能任由它野蛮生长。电影市场更应该像春耕农作、犁田育秧,必须要用耐心和情怀来精心的呵护和培育。我总在想,一个穷人家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机会品尝过山珍海味。也许在他眼里,路边大排档的烤串火烧,就算是世上美味了。这个时候,假使有好心人偶尔带他进一次高级餐厅,让他品尝一下真正的玉盘珍馐,人间美味,他会有什么感受?当今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是一个发育未久的低端的初级市场。市场里的消费者,就像是那些只知道在路边摊撸串的穷孩子。而电影人的责任,除了让他们吃饱肚子不挨饿以外,是不是也应该找机会让他们知道,这世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比路边撸串更美味、更精彩。所以在资本眼里,除了热钱闪投之外,也应该有诗与远方;除了种树摘果,资本也应该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情怀和担当。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