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的反面:真相倒在了最后一级台阶
◎董铭
关键词:电影《真相》
《真相》就像是《聚焦》的反面,没人愿意见到,又不得不面对的失败案例。调查他人的媒体人,反被他人调查,追求“真相”的过程变成另一种“真相”,当手电筒的光芒被反射回来,才看见镜中的自己,仓皇落寞。
同样是改编自媒体调查的真实事件,《聚焦》在奥斯卡典礼上光彩夺目,《真相》上映后却鲜有问津。如此境遇,似乎不太公平。“若以成败论英雄”未免势利,因为《波士顿环球报》成功了,把猥亵儿童的神父和教会挖了出来,就值得包括好莱坞在内的所有人大唱赞歌;而CBS电视台失败了,没能“搞死”总统小布什,被保守派反咬一口,主播连饭碗都砸了,拍成电影都没人看。按理都是爆炸性的纪实调查,既然《聚焦》能名利双收,《真相》也应该吸引足够的关注。更何况后者的卡司并不弱,凯特·布兰切特是正当红的演技女王,男女通吃;罗伯特·雷德福则是好莱坞的老牌帅哥,多次饰演过传奇媒体人。不同于《聚焦》中戏份平均的群戏,《真相》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注定是围绕布兰切特展开的“一带多”,丹尼·奎德斯等配角并不单薄,甚至在处于被动的环境下,更具爆发性。《真相》也更戏剧化一些,先扬后抑,但这是事件本身的发展轨迹所致,取决于导演对角色心理的探究,关键细节的选取上,无所谓孰优孰劣。
当然,现在把这两部影片搁在一起看,也会发现此类题材的程式化编排:坚韧的领导带领报道团队,一个个去挖掘当事人手中的猛料,顶住外部压力和抹黑,最终把“真相”公布于众。按照如此励志的套路打造,《聚焦》无非是执导得较为克制,《真相》前半部的处理也在意料之中,之所以结局大相径庭,缺的不只是一点运气。
“没人看报纸了。如今也没多少人做我们做的事情了。我们可是《60分钟》!”正因为“虐囚门”积累的丰富经验,让玛丽·梅普斯对“提问”有着这般自信。媒体的现状给了她自负的资本,也让她在顺利报道之后,转身就栽在了“伪造证据”的坑里,不仅自己被CBS开除,还连带节目的当家主持,她的“导师父亲”丹·拉瑟也卷铺盖走人。改编自梅普斯自传的影片,难以避免地倾向于她的立场,被高层抛弃和对手“围剿”的场面令人同情。这位信奉“新闻主义”的女记者,即便用激愤的陈词来自卫,“你知道伪造这些备忘录件需要多少精力吗?”也无法抵抗保守派调查组的“判决”。毕竟,他们的调查工作,多是基于线报的推断。新闻传播的弊病在片中亦有触及,公众可以被轻易地操纵,转移关注目标,不去追问小布什是否真的兵役舞弊,何以在警卫队欺上瞒下,反而去质疑一封备忘录的真实性,打字机上是否存在上标等细节。扯上政治角斗的阴谋论,正反都能利用,一点点纰漏,即遭穷追猛打,当一方失去支持和理性时,就离“宣判”不远了。可悲的是,无论是新闻工作者,有备而来的调查组,还是看热闹的两党选民,电影里所有人的立场都是预设的,在符合自身构想的思路上狂奔,当“打击对手”变成了目标时,事实的“真相”早就被甩在身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