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接受专访回应《长城》争议 称与好莱坞合作需要相互妥协
指导《长城》拍摄中的张艺谋(左)。
马特·达蒙来华宣传《长城》、接受采访时曾评价《长城》是一部“爆米花电影”,并且表示“如果我是小孩子,我一定会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这句话无关褒贬,但很直接地说明了《长城》可能被诟病的问题——太过直白简单。
“好莱坞的怪兽电影,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四句话:怪兽出现,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英雄出现,赢了。”张艺谋如此总结好莱坞打怪类型片的规律。“套路”这个词在采访过程中全程高频出现。显然这个“套路”限制了他的创作,也给了他不同以往的创作体验。
张艺谋参与《长城》的身份,和片中的马特·达蒙一样,其实是个“雇佣兵”,项目在好莱坞开发了七年,几经兜转才找到张艺谋。电影里能看到张艺谋从《英雄》以来一路拍大片、做大型晚会的积累。但关于《长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并没有期待中那么多的展现。上海的路演时,张艺谋说:“不能野心太大,贪多嚼不烂。我们要先普及,再提高。”这听起来像是提前给自己“留后路”,因为他是张艺谋,也自知承担更大的期待。
“世界大片”是张艺谋介绍他最新的电影《长城》时冠上的定语。这部号称耗资1.7亿美元的史诗巨作,无论从场面还是明星阵容来说都堪称庞大。自《归来》之后的三年,张艺谋一直都和这部电影“纠缠”在一起,三天两头飞洛杉矶飞成了终身白金卡,从剧本开始不断与好莱坞磨合博弈,争论妥协。最终当这部电影面世时,他这样定义这部电影:一部标准的符合好莱坞工业流程标准的大片,第一次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
无论是不同城市的路演、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以及看片会之前的见面打招呼,张艺谋都在不断强调电影的前提,以及好莱坞工业体系和叙事模式的框架。“这是我的第一次,也是好莱坞的第一次。首先保证在他们的流程体系里面去完成整个作品,再在其中找空间加入中国的文化、元素和精神。”
“没有一部电影是万能的,每一部电影应该有属于自己类型的评价体系,《长城》就应该被放在好莱坞大片的体系里去评价。而且这部电影的成王败寇全部体现在它的商业成绩上。”张艺谋很明白《长城》的处境。
他希望《长城》可以成功,如果成功孵化成一个可持续的IP,也许会有更多的《长城》二三四五六部,这个IP系列的长度会持续十五年,培养起数以亿计的粉丝。而更多的中国导演也将有机会加入这个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英雄拯救世界的行列。
■对话
好莱坞的规则不会因为
中国导演的加入而改变
早报记者:拍摄《长城》,你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为什么会接受这样的邀约?
张艺谋:好莱坞其实一直很关注中国的市场,这个剧本他们开发了七年,转了一圈找到我。一开始他们还很忐忑,担心我看不上好莱坞这种大片的套路。
但这确实是有意思的故事,同时它有我能发挥的空间,也就是说有很多中国文化的信息可以加进来,还有很多视觉表达上的空间,所以我就同意了。我同意的时候,他们也喜出望外。我提出剧本要调整,于是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花高价请了很贵的好莱坞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