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人物 > 正文

故宫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修文物修成“网红”(2)

2016-05-18 00:35:4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在当时铜器组的组长,他的师傅赵振茂先生的引导下,他慢慢找到了工作的乐趣,开始发现每个青铜器独特的美。

王有亮举例说:“一件篮球大小的青铜器,就有几十公斤重,要把它反反复复地捧在手里琢磨,根据切口、颜色、形状、曲线、弧度对上每一片碎片,急性子确实干不了,时间长了,对手里的这件东西的每一个肌理都非常熟悉,日日夜夜琢磨,都琢磨出感情了。”无论是鼎、壶、爵杯……每次修复好一件器物,把一堆青铜残片,复原成一尊傲然挺立、雄浑壮观的大器时,王有亮都“特别有成就感”,在修复的世界里,他寻得了无限的快乐。

百年匠心传承:“焊缝不能超过3毫米”

在王有亮工作台边上,是徒弟高飞的座位。这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在这里工作十多年了。在青铜组,像他们这样的师徒,一共有三对儿。

高飞替我们描述了一个旁人很少见到的“师傅”。“不熟的人眼里,师傅是个不太会表达的人,更多时候‘活儿都在手上’。但其实他对我特别好,跟比较熟的人在一起是个特别‘冷幽默’的人。”高飞说,“现在虽然没有从前那样拜师的仪式,但师徒依然是非常严肃、非常正式、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同时期一位师傅一般只有一位徒弟。”

说到传承,王有亮拿出一张近百年的“传承谱系图”,给我们讲了故宫青铜器修复从清代“古铜张派”起至今的师徒传承故事。

王有亮师从于故宫著名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赵先生在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修复中首屈一指,国内外闻名,曾经修复过传世珍品西周的班簋、“马踏飞燕”等众多国宝。我国著名考古、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见到了赵振茂先生修复的班簋后兴奋不已,曾专门写了《班簋再发现》一文,论述其价值。

王有亮至今为止还记得他刚开始跟赵师傅学艺时的一个细节,一次他们为国外博物馆复制青铜器,大量的打磨工作使几个年轻人都觉得有些枯燥,但赵师傅要求他们“要磨到跟剥了皮的熟鸡蛋一样”,后来他才明白,因为古代的器物制作工艺就是这样,只有过了耐心这一关,才能真正入门。

大师故去,精神依然在传承。“三十多年其实很快,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外面的世界不停地变,但是在故宫里,好像又没什么变化。”王有亮说,现在已经记不清修复过多少件文物了,但师傅当年的训诫倒一直记得很清楚:“比较严密的焊缝不能超过3毫米。到现在,我还是这样要求我的徒弟。”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