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眼界 > 正文

马上封侯源自“避马瘟”?反应中印两国文化交流(2)

2016-02-07 09:49:40      参与评论()人

2016年是猴年,阴历五月是“马月”,换算为公历,今年6月5日至7月3日期间就是“猴年马月”。12年一次,“猴年马月”终于来了!

那么,“猴年马月”的说法到底从何而来呢?有人认为,可能是“何年嘛月”的谐音,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这个成语可能出自于“等到猴年闰腊月”的民谚。古人依据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变化的周期确定了“年”。其间,月亮圆缺变化了12次,每圆缺一次便为一个月,而12个月就是农历的一年。12个月中,有时是6个大月,6个小月(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共354天;有时有7个大月,5个小月,共计355天。如果是354天,就比气候变化周期短了11天多;如果为355天,也要短10天。如此一来,3年时间就短了30多天。为使气候变化的周期相互一致,就需添加一个月,于是出现闰月。

有闰月的一年是383天或384天。后来,古人又发现,即便3年添加一个月,也不能完全解决月份与气候相吻合的问题。因为3年就会出现气候变化的周期短33天左右,而增添一个闰月也只有29天或30天。于是,古人就发明了19年闰7年的方法。这样,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天数就基本上相等了。

现代天文和气象学家认为,闰腊月的概率极低。据统计,从1701年到2000年的300年间,闰2月出现9次,闰3、6月各出现16次,闰4月出现19次,闰5月出现23次,闰7月出现13次,闰8月出现7次,闰9月、闰10月各出现3次。唯独没出现闰11月、腊月、正月。原因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在近日点时运动较快,在远日点时运动较慢。这就造成了两个中气之间的距离在太阳近日点的时候较短、远日点的时候较长。而腊月前后3个月的中气与中气之间的时间距离较短,很难出现没中气的月份,也就是很难出现闰月。由此可见,闰腊月很难出现!

不过,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七却提到了闰腊月:唐开元间所制定的《大衍历法》最为精密,历代都沿用其推算朔策的方法。然到熙宁年间,现行历法已落后实际天象五十余刻,而前世历官都不能推知这一误差。《奉元历》于是改动闰月和朔日的设置:熙宁十年(1077)冬至的临界时分原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四方各族及外域来朝觐并进贡方物的国家仍然沿用旧历,接连按以往的节庆日派遣使者通好……当然,即便宋朝真出现过闰腊月,也非猴年。为什么非要说“猴年马月”呢?早已无从考证。

擅演猴戏杨小楼

◎欧南

猴戏的起源非常早,早在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就有猴戏形象,但猴戏在近代的流传主要还是在清末时期。由于小说《西游记》的广泛流传,也促使了猴戏在市民阶层的流行,产生了不少擅演猴戏的名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杨小楼和盖叫天。

自从明朝董其昌将绘画分为南北宗后,中国的艺术就有南北派之称。如绘画上的南张(大千)北溥(心畲)。篆刻上的北齐(白石)南邓(散木)。在京剧上也是如此,如老生行当的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而在武生行当里,就是北杨(小楼)南盖(叫天)了。他们风格不一,都擅演猴戏,都是这个行当里的一代宗师。

京剧里的猴戏来源于昆曲,美猴王孙悟空一般都是由武生来扮演,因为他是神猴,既要表现出他的机灵、活泼、动作轻巧敏捷,还要有气魄,有比较细致的表演。猴戏的表演在三四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所谓时势造英雄,现代猴戏看的人较少,也就有些没落了,除了六小龄童因电视剧《西游记》走红,全国闻名以外,戏曲界擅演猴戏的名角已是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