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众骨攒来一柄收:险些被遗忘的手作油纸伞(1)

2016-05-11 09:57:1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众骨攒来一柄收:险些被遗忘的手作油纸伞

众骨攒来一柄收:险些被遗忘的手作油纸伞

众骨攒来一柄收:险些被遗忘的手作油纸伞

众骨攒来一柄收:险些被遗忘的手作油纸伞

◎剀弟

在荒废已久的老北京胶印厂改造的空间里,蕴藏着路人想像不到的另一番生活天地——“無用”生活空间,它的创造者马可十年来在坚持做一件事:致力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2015年,一个九岁的小朋友在“無用”生活空间的“魂兮归来:滩头木版年画展”留言册上写着:“真古怪!真好看!”这是一个孩子对滩头年画的直观感受,也隐约暗示了日益消失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人眼里的两个特点:它是审美的,也是陌生的。正因为此,每一次的发现也带有更多的惊喜。就像我们早已从影视剧和旅游产品中看到了油纸伞,但是在今年4月24日开幕的“撑起头上一片天——传统手作油纸伞展”上,想象与实物互相关照,发现自己竟然根本不了解这个天天可能用到的“伞”。

踏入晕黄灯光的长方形展厅,头顶悬挂着上百把各式各样的油纸伞,沉浸于它的美丽细节之前,被展厅工作人员提醒伞的丰富寓意,它的繁体字“傘”正好由五个人和一个十字构成,好像在一个屋檐下,既受到家庭庇护,也有五子登科之意。借由伞面的圆形和伞柄的材料,又衍生团圆美满,节节高升的意涵。另外,伞在宗教和民俗中具有更多的含义,比如,油纸谐音“有子”,伞也意味着天等等。

展览的空间其实并不大,但是每一把悬挂的手作油纸伞都值得细细琢磨,这不大的空间容纳的150多把伞就丰富得惊人了。它们来自“無用”品牌创始人马可多年的收藏及“無用”手工艺调研组在田野调研工作过程中的收集,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云南、四川、浙江、江西、台湾和日本、泰国等中国及亚洲地区。这些典型传统手作油纸伞,没有像在博物馆内一样被保护隔离开来,而是依次错落排开,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可以追溯到清代,没有详细展签,要了解每把伞的故事,你可以看墙上的说明,更为详细的,则要追问工作人员。

油纸伞的中国传统工艺属性、日常性和可延展性等四个方面,使得它成为“無用”中国民艺复兴计划项目之一。这次的油纸伞展览,包括前三届的“中国土陶展”、“中国百年篮篓展”和“滩头木版年画展”,都是民艺复兴计划的一部分。每个展览周期包括调研和展出,差不多一年时间。

油纸伞的调研活动与前几届不同,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工艺,而是一个涵盖中国全境甚至亚洲的手工艺,所以调查格外艰难,而结果梳理也更加耗时。工作人员介绍,调研活动先从网络和书籍开始,可是手工艺调研组基本找不到关于油纸伞的专著,也没有工艺美术史专门提及,能够找到的书籍似乎只有一本台湾的《美浓油纸伞》,因为绝版原因,现在他们还没有拿到图书。能够找到的文字资料,只有中国古籍文献中的只言片语或者民间资料。相较前者,后者更加丰富多彩。有如展览前言中所述:从春秋时鲁班之妻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到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北魏“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纸造成伞”,再到宋时《东京梦华录》记载媒婆“把青凉伞儿,皆两人同行”,伞的文化含义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