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潮州手拉朱泥壶:泥土原来可以更美丽(1/25)

保存图片 2016-05-30 21:15:32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以前为什么外面很少人了解潮州手拉朱泥壶(以下简称”潮州壶“)?那是因为潮州壶以前有一个比较不好的传承的方式——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是导致潮州壶在这个小地方走不出去的重要原因,做的人少,出来的产品也只是当地自产自销,走不出潮州,所以外面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不一样了,谢老师他们打破这个常规,把技术都教给一些不属于自己家庭成员的学员,他们在外面再进行教学传播,放养式的传承,人一多,做的壶也就多,产品销售的区域就不断扩大,潮州壶的知名度也就越来越大。”谢华潮州手拉朱泥壶工作室的吴义永老师这样解释着潮州壶制作技艺传承上的一个转折点。

谢华潮州手拉朱泥壶工作室是工艺美术大师谢华开办的一个公益性质的培训基地,希望从事潮州壶制作的人可以免费来此学习技艺,也能在学习期间获得组建自己工作团队的机会,从而为日后的生计找条出路。

说起潮州壶的历史来,那还得从宋朝讲起。宋代起,潮州伴随着全国陶瓷业的发展开始出现陶瓷兴盛的局面,直到宋后期,潮州成为陶器生产中心,潮州壶是潮州陶瓷的经典之作。清代中期,潮州壶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传统的潮州壶最为著名的就是枫溪手拉壶,其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要经过拉、修、批、上水、上浆、烧等近七十道工序,方可烧制而成。潮州壶的壶体小,大致都纤秀轻巧,壶身又骄嫩薄细。器物的造型大多是坯薄、身小、耳细、口秀等灵巧清灵的造型,执拿的姿态必须轻巧柔美,如莲指轻弹似的拿捏斟注。在造型和结构上也非常的讲究,需“三点成一线”:壶嘴,壶把,钮必须成一直线,比例要匀称,各部分组合比例,应力求匀称,同时要展现出落落大方的空间感;出水顺,握感轻:壶嘴的出水务必顺畅,手握壶把时,握感应力求轻盈,不费力;一体成型感:壶嘴与壶身,壶把与壶身的连接部位,要处理得很自然,没有任何破绽,宛如一体成型般。用秀雅甜骄的玉女来形容潮州手拉朱泥壶最为贴切。

同时,潮州枫溪是潮州壶的发祥地,而生产一直是祖传作坊,各家的泥料配方及制作手法均有所区别,从不外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匠人“下海”从事其他生意。短短的20年时间,潮州壶手艺青黄不接,技艺难以为继,作品大量萎缩。直到2000年前后,特别是潮州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重拾手艺的匠人才开始增多。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这门手艺,谢华大师打破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开始接受外来学员。

那么谢华究竟是何许人也?俊合号潮州壶第五代传人的谢华,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秉承家传学制潮州壶,1990年前后开始把紫砂壶的一些制作技艺及表现方法融入潮州壶制作中。他只身前往宜兴拜师学习雕刻的技法,后又将潮州制瓷的技法融入到制壶过程中。现在的谢华已突破潮州壶“玉女”的形象,想要做出什么形态的壶都没有问题。

作为手拉朱泥壶第五代传人,谢华在不断改进潮州壶的制壶工艺的同时,还将此门技艺传给了儿子谢思博和数百位潮州年轻人。“以前的手拉朱泥技艺传承都是家族内传承,且传男不传女。”谢华说,他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一旧制,只要年轻人想学好这门手艺,勤快又耐得住寂寞,他都愿意教。此外,谢华每年还掏几十万补贴工作室,高价收购学生们做的壶,来补贴他们的生活,尽量减轻学员负担。

为了更好宣传潮州壶,让更多人认识到它的价值,谢华还于2015年在北京首都机场投放了一则广告,宣传推介潮州旅游和潮州壶。而那则广告是用几十个精品的潮州壶置换来的。谢华表示,他并不想出名,希望能静下心来完善技艺做好传承技艺的工作,因为现在是他做手拉壶最好的年纪,但是为了潮州壶的知名度和传承,他还是豁出去了。

(文/杨红军 摄/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