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美术 > 正文

让潮绣赶上时代的“潮流”(1/32)

保存图片 2016-05-27 13:13:40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从1977年开始接触潮绣,到现在的高级服装设计师,蔡民强和李春亮专注于潮绣工艺的研究、传承与发展,创造性地将潮绣工艺改造提升为立体抽象的钉珠艺术,推动潮绣做成一大新兴的婚纱产业,更将中国这传统刺绣推广到中国各个地区。今天我们就走进他们的“潮绣”世界,窥探潮绣的魅力。

为“潮绣”在四大绣的地位正名

中国四大名绣分别为苏绣、粤绣、蜀绣、湘绣,这里面为何没有潮绣呢?广东省服装服饰协会副会长蔡中函说,其实粤绣就是所谓的广绣加潮绣,两个绣里面,其实是潮绣更具有特色,与众不同。但是因为广州是省会,所以只用能用粤绣,它就不叫潮绣,不然的话,四大绣应该是潮绣,而不是粤绣。

其实,现在交通发达,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绣法,不像过去闭塞,当地都有当地的“代表绣”,随着交通、经济、人员迁徙,其实现在的“四大绣”并没有明显去区分哪个绣种,在四川,可以看到苏绣,在苏州,也可以看到双面绣,根本就不存在地区差异。每个地方的章法、技法,其实早就已经融会贯通了。四大名绣其实更像四大品牌,它等于是原先历史遗留的四大品牌,那么所谓的四大品牌之前,其实我们都叫顾绣。这也是四大绣的前身。

四大绣的起源

“四大绣”的前身叫做“顾绣”,所谓“顾绣”来源于一户顾家,从南到北,整个中国在解放之后,全中国都将其称之为“顾绣”。

清末,顾家当时是大家,发源地在上海,他们利用上海港口出口,大量的国外、华侨订单,让顾家的绣品名扬海外,大量的海外订单出口,统一冠名“顾绣”,由此得名。

后来为什么会有“四大绣”呢?事实上,在顾绣扬名世界后,绣品工人难找,而且绣品费时,顾家因为没有足够工人,就将所需绣品发放到整个中国地区,在解放初期的时候,只有一种绣法,就叫“顾绣”。但是随着分配到各地,各地采用自己的针法,就有了不同。改革开放以后,要用“顾绣”出口创汇,于是各地就把本身刺绣技术较好的四个地方包装起来,以省会的名义叫了一个绣字,这就有了中国的“四大绣”。

潮绣“龙凤褂”供不应求暴露工艺难题

蔡中函将“龙凤褂”定为今年国内潮绣市场主打力量,相信看完刘诗诗和吴奇隆婚礼的人都不陌生这种中国传统礼服。早在过去的五六年,广州已经把“龙凤褂”作为结婚标配。但是,每年市场供货比较少,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市场需求远远无法被满足。有些衣服可能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为此,解决这些生产、技术上的难题是重中之重。

潮绣工艺改革:压缩时间应对供货窘境

潮绣在工艺上面一直存在着难题,虽然目前的工艺和标准比以前的耗时有所缩短,但是现在仍旧在想办法去改造这种工艺,给这种工艺注入新元素,压缩它的制作时间。培养一个绣花工很难,所以工人数量非常有限,大量训练绣工,同时,还要依靠方法去压缩时间,才能够把产能和供货量提高上去,去供给这个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其实是一个完全断层的市场。

广东沿海地区,基本上每家每人出去,都必须穿韩江褂,香港也是一样的,它是一种标配。但是市场上很多人难买得到,第一个是货源少,找不到货,第二个是东西价格太高,可能是几十万、上百万的东西,东西是真的非常好,但是以价格也比较昂贵。

蔡中函先生坦言,他们现在在制定不同的标准来训练工人,只有把新的标准建立起来,把产能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够应对市场有需求,供上货。

弥补潮绣的市场“断层”

现代化肯定会让传统的行业流失,任何一次革命,肯定会让传统的文化走失,这是肯定会的。除非在传统文化做一次变革,去提升,不然的话,肯定会出现,就像文艺复兴也好,文化的各种潮流也好,它肯定会出现断层。而且这种次序的话,比方说在五六十年代,韩江褂用的是垫金,就是钉金线在上面,然后垫高,用棉花在下面垫高,如果去做这种工艺,并不是潮州只有一家,但是因为文革那段时间,全国是封锁金线,不可以做这种行业,很快的,不需要十年的时间,整个全中国就出现完整的断层,就没有人会做了。“打个比方说,上面没有人培养下一代,这一些小女孩,如果从十几、二十岁,她们不接受这种基本的训练,那么到她二三十岁的话,她再来重新从基础做,她可能做到五六十岁,她将只学到皮毛,但是她已经没有办法再做下去了。”

“虽然现在人才断层依旧存在,但是我们正在想办法尽量调整,速度上或许缓慢,但是却也一直在努力。2015年到2016年我们的计划是给市场提供两三千套衣服,但是未来的一两年内,我们是争取每年向市场提供一万到两万件衣服,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数量。”

传承技艺扩大市场

潮绣工人越来越少了,据两位先生介绍,名瑞集团潮绣女工最大六七十岁,最小20几岁却已有了快十年的经验,这样的人才并不多。到底该如何培养新的血液呢?蔡中函先生坦言,现在只能去培养大家的兴趣,进而培养更多人才。潮州圈里做标准化的这些老工人已经很少了,他们开始在全国各地招揽工人,集中起来,一起培训,虽然也是问题不断,但是依旧在尝试。

(文/杨红军、刘畅 摄/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