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文化 > 正文

日渐式微的夏布如何浴火重生——“夏布新生”研讨会侧记(2)

2016-10-02 21:25:59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妇联兼职副主席、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綦涛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妇联兼职副主席、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綦涛

从民国时代的百万出口量,到八十年代的一年万匹,再到现在的一年千匹,夏布的没落与苎麻行业的衰退相互呼应。綦涛表示,荣昌的夏布占中国出口夏布的80%,一年有10亿产值。出口其实只是赚钱廉价劳动力,然而国内却没有需求市场。

黄琦为我们罗列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浏阳夏布主要为日本人加工,一天一百元工资,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织布一天只能赚到几块钱,这些老太太不在了以后,技法也将随之失传。而日本现在经济低迷,从每年几千匹的购买量下降到几百匹,日元贬值造成订单少、价格低的现状,无限制压低成本无疑是杀鸡取卵。

浏阳夏布传承人谭智祥

浏阳夏布传承人谭智祥

过去,织布一天收入可以达到35元,在工地上干活只有25元;而现在,工地上干一天活有200多元,织一天布却只有50到100元。世代编织夏布的谭智祥坦言,一位日本客户桥本先生一直鼓励谭智祥,“你给我好好织布,我60多岁了,你给我织布也就是十几年,中国人会越来越喜欢夏布的。”但是,现在国内很多原料、工艺因为没有被充分认识、保护,慢慢消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夏布面临目前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没有人种麻了。浏阳最后的一块苎麻田今年已经因为收入过低而改为菜田,夏布传承人谭智祥不得不在自己后院开拓新的麻田。良种的流失、麻田的缩减、企业倒闭……雪上加霜的是,中国苎麻研究所最近也宣布撤散,老员工全部解散。

日渐式微的夏布如何浴火重生——“夏布新生”研讨会侧记

夏布日渐式微、行将消亡,在国人生活中更是难见踪影。振兴夏布任重道远,前途慢慢,道阻且长,吾辈更需上下而求索。(文/刘畅 摄/杨红军)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