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推出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将莎士比亚的《大将军寇流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融合在同一个舞台上。剧中,寇流兰和柳梦梅两个角色均由茅威涛出演。(演出方供图)
■本报记者黄启哲
今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舞台上已有不少向两位戏剧大师致敬的作品,不过还没有一部作品让两人笔下的人物在同一个舞台上对话。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排的《寇流兰与杜丽娘》挑战了这一命题。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主演茅威涛说:“一个是西方的,写实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悲情英雄;一个是东方的,写意的,具有人文情怀的少女。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其实都在寻求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解读。”
该剧今年7月在英国伦敦首演,随后巡演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地,并献演北京国家大剧院。本月11日、12日,该剧将在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登陆美琪大戏院,与上海观众见面。在昨天的媒体见面会上,主创们表示,希望在世界戏剧的大格局下,用传统的全女班越剧戏曲语言,探索汤莎对话的中国表达。
既要“认祖归宗”,也要更新观念
莎士比亚的《大将军寇流兰》是极尽阳刚的英雄情结,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充分展现着戏曲美学的旖旎婉转。把寇流兰和杜丽娘置于同一个舞台无疑是大胆的创新。虽然充满话题性,可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的关系,考验主创的把握能力。
茅威涛介绍,几年前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就尝试移植昆曲《牡丹亭》。她把其定义为“认祖归宗”:“越剧前辈袁雪芬老师曾提出,越剧是喝着昆曲和话剧的奶长大的,所以当下回到传统中再汲取营养是很有必要的。”为此,茅威涛邀请昆曲老艺术家汪世瑜从头教起。在茅威涛看来,此次回归丰富了越剧的程式表演和声腔体系。有了“认祖归宗”的铺垫,才成就了《寇流兰与杜丽娘》舞台上那个风流多情的柳梦梅。每每演到《叫画》一场,茅威涛用韵白念出那句“我那嫡嫡亲亲的姐姐呀”,总能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而在莎翁的一众作品中,该剧导演郭小男最钟情《大将军寇流兰》。虽然这个作品在中国的认知度远不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他看来却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所以,他说服了有“王子情结”的茅威涛化身罗马大将军。没想到茅威涛越演越入戏:“要让传统戏曲在今天重新焕发生命力,就需要更新观念,在这条探索的路上面临诸多压力。”她在同样孤军奋战的寇流兰身上获得了前行的力量。
这样的创新得到业界的认可。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评价:“中西合璧小生戏是主创的创意冲动,让当代越剧的青年演员展现现代风貌也是他们的兴趣之一。‘戏剧充满无限可能’这个观点多用于话剧,现在小百花告诉当代,他们对于这个剧种的新追求。”
寇流兰柳梦梅同台,显示当代戏曲人的文化自信
把两个戏剧大师作品中的人物并置,也显示了当代戏曲人的文化自信。郭小男说:“寇流兰作为战争英雄为了荣誉而战;而杜丽娘虽是一个弱女子,可她为了追求个人情感所做的努力同样勇敢而强悍,所谓‘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这两个人物一个是在社会意义,另一个则是在人本意义上展开对生命的终极追求,这样的追求是平等的。”
在向汤显祖研究专家请教的过程中,茅威涛了解到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终日在书斋不眠不休,一日家人送饭见书房空无一人,循着柴房的隐隐哭声,找到了掩面而泣的汤显祖。能够在小小的书斋中极尽想象,又为笔下杜丽娘的生死而动情至此,让茅威涛由衷感佩,更坚定了把他的作品带到世界舞台的决心:“我们在今天谈中国戏剧的世界性,也应把传统戏曲包含在内。”
该剧在欧洲演出引发海外观众的关注。英国国家剧院行政总监丽萨·伯格感慨:“这是一场让人深感意外的演出,尤其是寇流兰这样具有强大力量的角色,竟然由一个女性演绎,实在不可思议,我们期待更多的对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