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考古 > 正文

桂林“陶雏器”双料混炼世罕见 陶器起源考古获新突破(1)

2016-11-17 10:20:31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图为桂林甑皮岩遗址。杨陈 摄

中新网桂林11月16日电(记者 杨陈)“这两件陶片距今已有1.2万年,是中国乃至世界陶器考古的罕见发现,刚刚被定名为‘陶雏器’。这对我们研究陶器起源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其中蕴含的双料混炼技艺,体现了万年前人类先民的智慧。”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馆长周海指着橱窗内的两块类似泥土混合物的陶片说。

位于广西桂林的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首批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周海所指的陶片,正是2001年出土于甑皮岩洞穴遗址。近日,中新网记者探访了该遗址。

陶器考古新发现:双料混炼与陶雏器

“经过考证,我们发现这件甑皮岩首期陶距今约1.2万年,是用自然泥土参加粗石英颗粒捏制而成。”周海告诉记者,由于烧制温度未达到科学意义上的陶器烧制标准,因此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甑皮岩首期陶是否属于真正陶器存在争议。

2001年至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以及中国民主同盟广西区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组成“五方单位”,对甑皮岩首期陶进行了专题考古研究。

周海介绍,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五方单位”一致认定:甑皮岩首期陶属于甑皮岩先民使用“双料混炼”技术制作成的“陶雏器”;甑皮岩首期陶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陶雏器”,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作为陶器的雏型,对研究陶器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注册陶瓷价格评估师陈向进介绍,“双料混炼”是指利用一种自然泥土与另一种材料以骨肉相融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加适量水互相羼和,经过一定方式混练后,形成具有一定粘结力及抗烧炼能力的坯料,用其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温烧炼甚至炼而不裂的工艺;“陶雏器”则是采用该工艺制作,通过一定方式成型,未经烧制即可承受一定程度火烧,而后在使用中不断经受火烧并形成一定致密度,尚未完全陶化的夹砂泥塑器。

“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应该是陶器从无到有的中间产物。目前在中国已公布的考古成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类考古标本。中国已有10多处遗址发现绝对年代超过10000年陶器标本,但经科学测试、确定烧制温度不超250°C、而且已经成型的考古标本目前只见于甑皮岩遗址,可以说是填补了陶器研究史上的空白,这是中国陶器考古首次发现陶器起源过程的考古标本,是陶器考古的新发现。”周海说。

他介绍,考古实验显示,双料混炼是甑皮岩“陶雏器”制作的关键技术。“陶雏器”仅需数日晾干即具备烧煮田螺功能的奥秘就在于使用了上述技艺,这也是陶器起源研究的一个新认识。

万年智慧出桂林:高智商与大智慧

甑皮岩首期陶的发现证明万年前的甑皮岩先民掌握了双料混炼这项技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前述“五方单位”在其出具的《综合意见书》中一致认为: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的智慧人,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的发明,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

关键词:陶雏器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