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中国古代的蓄奴制度:富家小姐的丫鬟最难当?(1)

2016-02-01 09:20:16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中国古代的蓄奴制度:富家小姐的丫鬟最难当

中国古代的蓄奴制度:富家小姐的丫鬟最难当

◎侯磊

丫鬟就是婢女,古代的小婢女们,多是把发髻梳成两个环形,或者绑成两个抓髻,即《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小昭的发型,便有了丫鬟的称呼,简化字可写作“丫环”。杜丽娘有春香,崔莺莺有红娘,林黛玉有紫鹃,类似此种形象不胜枚举。凡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必须有丫鬟伺候着,贴身的一人,粗使唤的人数不等,多则三五个以上,还包括婆子。

丫鬟的作用虽然多,最终还是得陪着小姐,小姐出嫁就陪着出嫁,出家就陪着出家,小姐家里若是个反派被抄家或问罪,丫鬟也逃不掉。对于丫鬟的理解,还是以《牡丹亭·肃苑》中春香的【一江风】唱词概括得最为精妙:

小春香,一种在人奴上。画阁里从娇养,伺娘行,弄朱调粉,贴翠拈花,惯向妆台傍。陪他理绣床,陪他烧夜香,小苗条吃的是夫人杖。

富家小姐的丫鬟最难当,虽然也是梳妆打扮,娇生惯养,但还是会吃夫人杖。最高位置不过是陪着小姐嫁个好人家,被老爷收房排位置,成为助情花。

说起丫鬟,貌似一直不愿意面对一个现实:中国古代的蓄奴制度,和种姓制度的残余。说清了蓄奴制度,也明白了婢女是怎么回事。那是一种无法选择的出身。

中国人蓄奴史由来已久,清代在广东一带,还有专门蓄养黑奴的习惯,和美国一样,但人道得多,当时黑人都以被贩到中国为幸运。使用奴婢有很多方便之处,在礼教繁重的古代,主人之间再简单的拜访也十分麻烦,要提前更衣,列队,问候行礼,准备酒筵,陪同款待,送礼回礼。用下人去传个话或送个东西就省了大事。人们乐意使用奴婢,等于给下层民众增加了就业机会。

我们总是批判中国人奴性十足,热衷于做奴隶,可有时古人并不以做奴隶为耻。古时常赋税很重,明代晚期的江南,凡是赋税重时,人们心甘情愿投靠绅宦人家为奴。自卖为奴可以是几年,也可以终身。

在清雍正年以前人是阶层明确,不仅男人分阶层,女人也分阶层,高阶层的人受到礼教束缚,肩负社会责任,享有经济地位;低阶层的人不受礼教束缚,不肩负社会责任,同样享有经济地位。这与受不受礼教压迫,与是男、是女,还是太监皆无关。儒家文明的首要特质是承认人的先天差异性,经学第一的《孝经》章节明确,与印度的等级制度异曲同工。第一是皇族宗室;第二是士大夫;第三是小官;第四是平民。而在这四个“种姓”之下还有一层“贱民”,即由奴婢、杂役、乐户、堕民、丐户、九姓渔户、疍户(渔民或采珠人)、佃仆等组成的,他们衣着与平民有区别(职业习惯),不能受教育和考科举(朝廷不许)、不能随意搬家(别人不会接纳)、不能从事其他行业(不会干)、不能与其他阶层通婚(没人要)、只能世世代代从事“下贱”的行业。不过,凡事都好坏兼有,他们不必拘泥于礼法,也不用上税,女子也不缠足。

后来,丐户、乐户、疍户等在雍正朝为了人权平等而废除了,奴婢文化自然逐渐遏制,但奴婢观念民国以来仍有残余。在一个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奴婢这个阶层以往的解释,是天子+士大夫剥削平民+奴婢,其实是天子+士大夫+平民使用奴婢,奴婢只是工具,比奴隶强点有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