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近代中国文物外流伤心史:西方列强成立学会纷纷搜集(1)

2016-10-27 10:44:07    团结报—团结网  参与评论()人


60年被烧毁的圆明园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汉唐之际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世界紧密相连。但唐朝灭亡后,中国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向南转移,陆路交通的地位一落千丈。元朝时虽一度回光返照,也涌现出诸如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东游中国的壮举,但陆路交通衰败的颓势毕竟已不可逆转。明、清两朝,闭关自守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主旋律。

列强成立学会纷纷搜集中国文物

寻找中国是15世纪欧洲社会的共同愿望,而1298年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最终被尊为西方人走向东方的指南书。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人争先恐后地在印度登陆,走近久违了的中国。西方列强在武力征服东方的过程中相互竞争,最终形成英、俄两大势力。

伴随着西方各国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与之相适应的“东方学”也应运而生。1784年1月15日,英国“东方学之父”威廉·琼斯在英属印度孟加拉省首府加尔各答创建世界上第一个亚洲研究机构“孟加拉亚细亚学会”,其宗旨是“探究亚洲的历史(包括文明历史和自然历史)、文物、艺术、科学和文学”。1814年,孟加拉亚细亚学会在加尔各答创设博物馆(今印度博物馆的前身)。长期与英国为敌的俄国,到19世纪初也开始大力发展其东方学研究。1818年,俄罗斯帝国科学院在首都圣彼得堡创建亚洲博物馆(今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写本研究所的前身)。英国人和俄国人充满觊觎的目光,牢牢盯上了中国的历史和文物,尤其是中国西部的文物。

近代学术史显示,东方学的发展,必须与地理学互相配合。1821年12月15日,法国人在巴黎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地理学会“巴黎地理学会”。1822年4月1日,法国人又将孟加拉亚细亚学会的模式移植到巴黎,创建了欧洲境内的第一个亚洲研究机构“法国亚洲学会”。面对法国人的挑衅,前孟加拉亚细亚学会会长亨利·托玛斯·考尔布鲁克于1823年3月15日召集英国一批东方学家,在伦敦成立“皇家亚细亚学会”。此后,欧美各国的亚洲学会或东方学会纷纷建立,但皇家亚细亚学会始终是世界上最大的东方学会。

巴黎地理学会成立之后,英国人也于1830年5月24日创建“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在此前后,欧美各国的地理学会纷纷建立,但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始终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理学会。1838年,伦敦地理学会开始颁发两枚年度皇家金质奖章,即“创建者奖章”和“庇护者奖章”,奖励世界各国的探险家。近代大部分在中国西北进行过考古学探险的文物搜集者,都是这二奖得主。

1844年,沙俄政府多次下令,督促驻亚洲各地的所有领事官都积极搜集古代东方语言写本和文物。1845年8月18日,“俄罗斯帝国地理学会”成立,除研究俄罗斯地理外,其“第二等最重要的任务是研究外国,首先是那些与俄罗斯接壤的国家,譬如土耳其、波斯、中国等等”。1846年,“俄罗斯帝国考古学会”成立,其中最重要的分支机构是东方考古分会,负责搜集中国文物。

英国人第一次在中国境内调查文物

英国霸占香港后,于1844年任命汉学家外交官德庇时为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商务正监督、香港总督兼英军总司令。德庇时离英赴港前夕,拜访了研究法显《佛国记》的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员威廉·亨利·塞克斯,请教在华应从事那些业余文化工作。塞克斯建议德庇时设法调查、搜集法显等人从印度带回中国的“巴利语”佛教典籍的下落。德庇时到香港后,将调查工作委托给了他的秘书、德国裔传教士汉学家郭施拉。郭施拉接受任务后,在广东沿海一带调查汉文佛典状况,编成《用汉文写成的来自巴利语的主要佛教著作目录》,后由塞克斯整理刊布。这是近代史上英国人第一次在中国境内实地调查文献类文物的活动,主要兴趣点放在法显获自印度的佛教文献上,但没有实质性收获。

关键词:文物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