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前的今天(11月12日),当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韦勃宣读完长达1231页的东京审判判决书,中国法官梅汝璈、检察官向哲濬、检察官首席顾问倪征燠终于松了口气。
东京审判对梅汝璈、向哲濬、倪征燠三人来说是人生的“辉煌”,也是他们命运各异的交会点。他们因各自的不同经历跟法律结缘,又因某种关联相遇。
在东京,他们的人生交会在一起。然后各自赶路,彼此遥不可及。
东京审判是指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甲级战犯的国际大审判。这些人中包括东条英机、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等对中国和亚洲乃至全世界犯下累累罪行的战犯。
梅汝璈(1904-1973)当时任中国法官、向哲濬(1892-1987)任中国检察官、倪征燠(1906-2003)为中国检察官首席顾问。
学法律,三人各有不同初衷
在成为“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检察官代表前,梅汝璈、向哲濬、倪征燠三人的法律之路都颇为传奇,去美国留学那是他们的基本标配。
不久前,“东京审判暨中国对日战犯审判开庭7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芷江进行,他们的子女向记者讲述了父辈们的往事。
倪乃先记得父亲晚年看完《玉堂春》便找到故宫博物院的朱家溍(清史专家),“我要请教你一个问题,目前这《玉堂春》案卷在哪里?”朱家溍跟他是北京昆曲社曲友,很惊讶,他告诉倪征燠,这个案卷在台湾。倪征燠是苏州人,六岁时,去了上海叔叔家,恰巧碰上“华洋案件”的审判。当时外国领事跟中国官员对案件产生分歧,他们藐视中国官员,当庭将朝珠扯了下来。这事发生后,上海出现大规模罢市罢课。倪征燠目睹这番场景,从那时他就知道中国根本没有司法独立,这也坚定了他学法的决心。1928年,他从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直接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学法律。“很多人不知道他一年就拿到博士学位,因为他很有计划,在东吴大学就修了很多学分,斯坦福大学是承认这些学分的。”
“我父亲比梅汝璈和倪征燠大十几岁,他的经历又有些不同。”向隆万的父亲向哲濬出生在湖南宁乡,在长沙修业中学上学时,一次爱国群众大会上,代数老师徐特立断指上书,写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向哲濬深受感染。他上中学二年级时,以庚子赔款开办的游美肄业馆初次向全国招生,向哲濬为了参加考试把名字“哲文”改成了“哲濬”。“因为《尚书》里面有一句话‘濬哲文明’。”他在游美肄业馆读了7年进入耶鲁大学读文学,在美国期间向哲濬被推选为留美会会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签订很多丧权辱国条约,他在美国得到消息,和查良钊一起被推选为代表,发起爱国运动。
较之于倪征燠和向哲濬的经历,梅汝璈显得含蓄很多。梅汝璈出生在江西南昌,梅汝璈小学期间读了很多剑侠小说,竟留言出走,声称要去拜峨眉山老道为师。结果路上钱被偷走,他只好回来。这件事情还曾一度成为“笑话”。但经此一事,梅汝璈发奋读书,12岁考上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大概到了美国后,法学专业是热门或者他已经有某种意识一定要学法律吧。”梅小璈并不知道父亲学法的初衷,可父亲的这些趣事和“剑侠情结”多少跟公平正义有关。
“有准备”的相遇在东京审判
中国政府要派出法官、检察官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他们仨谁也没想到会是自己。在此之前,三人的交集像三角形,梅汝璈是向哲濬的清华师弟,倪征燠又跟向哲濬两度同事,与其说参加东京审判两年半的“并肩作战”是巧合,还不如说是各自有准备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