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揭秘中国大学创办始末(1)

2016-12-29 09:34:59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肖伊绯

北京高等院校云集,名校很多。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有不少院校因各种原因或停办或合并,其中就有一所名为“中国大学”的综合性院校。中国大学的创办人是孙中山。众所周知,孙中山于1924年创办了黄埔军校,但他还办了所中国大学,就知者甚少了。其实,早在创办黄埔军校的11年前,也就是1913年,孙中山先生就与宋教仁、黄兴等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国大学”。此后的36年间,这所大学培养了两万多名大学生。前不久,数十位已值耄耋之年的老校友从全国各地齐聚北京,参加中国大学103周年校庆纪念活动。这所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的大学,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

创办初衷

中大黄埔,一文一武

比较孙中山创办的两所大学,黄埔军校的名气无疑要大得多,这和战争年代的特征相符合。但在黄埔军校创办之初,两所大学是齐名的,曾号称:“北有中大,南有黄埔”、“一北一南,一文一武”。

1912年的时候,孙中山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决定模仿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办学模式,在北京创办中国大学。学校初名国民大学,由当时的政府拨款84500两白银为开办费,租得前门内西城根愿学堂为校址,于1913年4月正式开学。但是,在学校开办当年就爆发了二次革命,政府收回了开办经费,学校由官办改为民办。宋教仁、黄兴任第一、二任校长,孙中山自任校董。

中国大学的创办,倾注了孙中山相当大的精力,寄托了他对未来中国在文教事业上的恢宏期望。孙中山革命旗帜之下的众多军政要员都曾在该校任职,可以说,一部中国大学校史,就是半部民国军政史。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可知,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曾任该校名誉总董事;孔祥熙、孙科曾任该校总董事,于右任、胡汉民、黄郛、何应钦等曾任该校董事;宋教仁、黄兴、林长民、王正廷、何其巩曾任校长。应当说,如中国大学这样,以国名命名校名、又由众多军政要员来操办的学校,国际上恐怕也不多见。

从中国大学创办伊始,到孙中山逝世的这段时间里,该校也随着中国革命的时局,动荡不宁、波澜起伏。1929年4月13日印行的《中国大学十六周年纪念大会会刊》回顾了这段与中国革命共命运的校史。会刊中提到,辛亥革命虽已成功推翻清朝腐败统治,但“孙总理在这成功的失望当中,深知欲贯彻革命的主张,谋真正共和的实现,非养成革命的人才从根本上改造不可,于是和宋教仁、黄兴诸先烈规划进行,以树百年大计。这时宋先生恰供职北平,又以北平为全国文化的中心,逐决计组织搜罗学识经验丰富的革命人才为导师,而宋先生则被推为第一任校长。筹备即竣——为时势所要求的中大(中国大学),遂于民国二年四月十三日正式成立了”。

命运多舛

宋教仁遇刺,原北平市长长期担任校长

起初,校名暂定为“国民大学”。岂料将要开学时,第一任校长宋教仁于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遇刺身亡。于是改由校董黄兴出任第二任校长,由彭允彝代行校长职务。之后,黄云鹏、林长民、王印川、姚憾等历任校长,但因时局动荡,除姚憾任期达5年之外,其余五任校长的任职时间均只有一年时间左右,有的还不足一年。

从第七任校长王正廷开始,学校运作与管理渐趋稳定,从1921年至1936年的15年间,校长人选再未更替。但随着日军侵华战幕拉开,王正廷受命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肩负争取美国参战与援华的重任,无法再兼任校长。于是,当局又委任该校董事会主任何其巩代理校长一职。何其巩于1936年10月至1946年10月间主持校务,使该校在北平沦陷期间仍能坚持办学,度过了该校最为艰难的抗战时期,直至抗战胜利。这里,有必要约略介绍一下这位代理校长何其巩的生平履历与办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