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文学 > 正文

美国作家写打油诗调侃中餐 被批种族歧视(2)

2016-04-12 09:07:33  凤凰评论    参与评论()人

调侃?歧视?

这首诗在4月4日周一刊出,到4月6日周三,开始在亚裔作家群的推特上广泛流传,并引得特别是华裔学者、作家及读者的强烈不满。从目前看,读者对该诗的批评大致有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艺术性较差。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很糟糕的诗歌,不过达到了小学六年级的水平而已。

其次,思想上带有东方主义的色彩。有媒体指出,作者在诗中不断指出中国众多的省份,不过是老调重弹强调中国人数众多,由此激起人们排外的恐惧心理。而且,其中还透露出了对中国文化的不屑一顾。

最后,观念上有种族歧视的嫌疑。有学者指出,这首诗歌从一开始就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就将“我们”和“他们”分开,而所谓的“他们”就是外国人,而所谓的“我们”不过是美国白人。而且,作者仿佛在强调的是,这些外国人的人数不断在激增,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带来了不同的饮食,而我们这些美国白人则是固定的,来自的地方和饮食都是相对稳定的。期间所透露出的意识形态,在批评者看来,就是种族歧视。

面对批评,该诗的作者特里林不得不站出来做出解释。特里林是一位记者、幽默作家、饮食专栏作家、诗人、自传作家和小说家。他还是一位退伍军人,1935年12月出生的他,现在已经是80岁高龄。

特里林从1963年起,就开始为《纽约客》撰稿,迄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他出版过小说、戏剧,但主要创作非虚构类作品(nonfiction),曾出版有《美国日记》(U.S. Journal,1971)和《美国故事》《(American Stories,1991)。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有18部著作,其中有多部都登上畅销书榜单。他在这些较为严肃的作品写作之余,也撰写一些与饮食以及旅游有关的文章,后来也结集出版。

面对批评,特里林不得不在4月6日接受《卫报》(The Guardian)记者采访的一封邮件中为自己做出辩护。他说,自己的诗歌被别人误解(misinterpreted)了,其实,那是讽刺(satire),“不过是拿那些热衷美食的中产阶级开涮而已”,而且说,自己也曾经用过同样的方式写过同样的作品。他说,2003年,他写过一首《布里芝士配夏布利酒算怎么回事?》(What Happened to Brie and Chablis?),也是对西餐潮流开了个玩笑,但这并非侮辱法国人。

《纽约客》杂志也站出来为特里林背书。该刊传媒部主任拉埃比(Natalie Raabe)对记者说,这首诗的“意图”不过是“讽刺美食家文化”而已。

白人诗人没完没了?

特里林的解释和《纽约客》杂志的辩解,并没有能够平息批评者的不满和声音。虽然也有华裔学者认为对此不该做过多过分的解读,但华裔群体对特里林的批评仍然在进行中,有些批评很有见底和深度,值得关注。

小说家赛莱塞特·吴(Celeste Ng)从一开始就指出,人们不能拿“这是讽刺”来做思虑不周、行为失当或者发表了不该发表的作品的挡箭牌。吴也对《纽约客》提出了批评,说如果人们把这篇作品当“讽刺之作”,这也可以,但《纽约客》的编辑是否就应该站出来告诉大家,这篇诗歌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艺术价值。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英语系副教授提摩西·于(Timothy Yu)4月9日在《新共和》(New Republic)上发表题为《白种诗人想要的是没有中国人的中国文化》(White Poets Want Chinese Culture Without Chinese People)文章,对该诗做了深刻的解读,特别将该诗与美国历史上对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态度结合起立看待。

他认为,首先,特里林的诗其实与美国白人作家的传统一脉相承,即虽然夸赞了中国文化,但却忽视中国人的存在。身为华裔的于教授问到:在这首诗里,“他们”是谁?那只能是“中国人”和“华裔”了,因为他们来自“他们的”不同省份,还有“他们的”各自不同的饮食,然后就被带到了“我们的”餐桌上。那么,这里“我们”又是谁?那只能是“美国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