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文学 > 正文

陈忠实:一人一桌一椅成就传世之作(2)

2016-05-01 02:04:04  京华时报    参与评论()人

1992年,何启治收到陈忠实的来信,信里谈到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很看重这部作品,希望我们派人去取稿。“我们商量后派了洪清波和高贤均去看稿,两个人在回北京的火车上就轮换着看完了,拍案叫绝。”后来,这部小说分为上下发表在1992年《当代》第六期和1993年的第一期上,并于1993年正式出版。

何启治回忆,这部小说出版后受到读者极大欢迎,但当时上级主管部门不让宣传。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是个转折点,“《白鹿原》起初是不在茅奖候选名单的。到了1997年5月,在天津开会评‘八五’优秀长篇小说出版奖时,我以评委的身份联合另外两位评委雷达、林为进建议把《白鹿原》列入候选作品的名单中,却意外地受到干预。”

经过一系列曲折的过程,《白鹿原》进入了茅奖候选名单,不过依然在评委中出现不小的分歧,当时评委会负责人打电话给陈忠实转达了修改意见。“陈忠实后来也同意了,然后在老家修改了近一个月。后来有人专门研究,总共改了2000多字。”何启治透露,当初茅盾文学奖公布时,这个删减本实际上还没有出版,“我后来也跟陈忠实聊,他也不认可删减,他觉得小说里朱先生的话就是朱先生说的,并不是他陈忠实说的。”

忠实其人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这是陈忠实自述《我的文学生涯》的开头,他出生于1942年8月,是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人。

1962年,陈忠实高考落榜后,做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1978年秋天,他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后,决心读书写作。1982年冬天,陈忠实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成为职业作家。这些经历,让他对农村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认知。

1993年出版的《白鹿原》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文论集《创作感受谈》,散文集《告别白鸽》等,以及《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等。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