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耶路撒冷三千年:耶路撒冷,延续还是忘记仇恨?(2)

2016-02-23 09:08:35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居鲁士、大流士、亚历山大、托勒密……这些在头一个千年声名显赫的君王,努力开疆辟土,建造新的圣殿也成为显示权威和军力的重要象征。犹太人不断流离失所,每每成为帝王霸权和其他弱势族群争锋时的出气筒。

全书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分别介绍了耶路撒冷与异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是耶路撒冷光辉与蒙尘的第二个千年。罗马皇帝提图斯攻占耶路撒冷后,摧毁了这座神圣城市,却未能真正意义上消弭各族群和信众之间的仇恨,相反使得离心力越来越强。君士坦丁大帝的侄子尤利安停止迫害犹太人,修复了这个城市,但又进一步触发了犹太人与基督教的矛盾。尤利安遇刺身亡后,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使基督教成为国教并强制推行。自此,“帝国的眷顾、纪念性建筑和源源不断的朝圣者(前来)”,在耶路撒冷创造出新的节日和仪式日历,还以耶稣受难地遗址为基础建立起了“耶路撒冷的新精神地理学”。

穆罕默德的时代开始后,出现了类同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对末日审判深信不疑,并坚定地将耶路撒冷作为圣地的潮流。在后来的十字军东征之前,总体上,伊斯兰教的包容精神远胜于当时的其他宗教。耶路撒冷城区内多个宗教的圣殿就这样奇迹般地长期共存,不同宗教的信众甚至可以相隔不远,互不干扰地完成各自的宗教仪式。

书中剩余的第五至第九部分,描述了最近一千年来,耶路撒冷所遭遇的更为频繁的劫难。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几大宗教之间难以调和的仇恨。蒙古西征以及之后的帖木儿,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动摇耶路撒冷的存在。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让圣城之后的三个多世纪都处于其控制之下。夹缝中的犹太人回流到这个相对开明的王朝。有意思的是,在当时已经变得逐渐强大的欧洲殖民国家中的人们,似乎并不急于发动新的十字军东征,耶路撒冷被作为想象中的符号存在,这也使得英国清教徒在逃到北美后,将殖民定居点称为新的耶路撒冷。

拿破仑曾希望彻底征服耶路撒冷,这不仅指的是取得军事上的占领,而是试图将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即科学和理性相融合,来替代圣城的信仰。他的这番努力却以失败告终。之后,迪斯累利、帕麦斯顿等英国政客都曾到耶路撒冷朝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耶路撒冷仍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地。这个老牌帝国的衰落,使其成为全球霸主英国、新兴挑战者德国和美国角逐的最好目标。该书最后一章讲的是犹太复国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前期,犹太复国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都是欧美大国一手扶持,并设法利用的政治浪潮。正因为这些大国对犹太复国主义并没有太大信心,也不认为阿拉伯人能够在中东成事,所以非常轻率地许下诺言,让耶路撒冷及周边地区“一女二嫁”。

犹太人建立的以色列,一开始就不被世人看好。这样一个被认为由小店主、投机客组成的新国家,能够对抗敌对的尚武民族吗?以色列似乎常常能够取得胜利,尽管他们的胜利始终无法扭转在整个中东乃至世界区域内的孤立角色。

耶路撒冷啊,就这样见证着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来的悲剧命运。仇恨,需要超越,需要消弭,有待那么一天,才是耶路撒冷这座圣城能够擦拭血污,绽放神性、理性与智慧光芒的时候。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