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琴学存稿》里的古琴世界(2)

2016-03-21 02:53:25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琴言”一变前文古雅的文体,都是活泼的口语答问。在这部分,读者可以轻松了解一个相对全面的琴学知识谱系。观其分章,有“入话”、“源流”、“琴派”、“谱本”、“解题”、“斲器”、“鉴赏”、“乱弹”,可以视作一个完整的“琴学入门”。可以看出,提问者之前做过很多功课,对古琴已有相当全面的思考。作者的回答更是相当精彩,小叩小鸣,大叩大鸣,巨细无遗,左右逢源,相信不仅初学古琴者读来兴趣盎然,习琴有年者也会得到很多启发。值得注意的是,虽说是闲聊杂谈,但信息量仍然极其丰富。作者对古代典籍的熟悉固然是一方面,更值得称道的是,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说法,背后都不乏细致的逻辑和有趣的思考。比如,“琴派”里面问乐瑛的演奏录音在《老八张》唱片居于怎样的水准?作者并未就音乐本体角度回答,而是从师承风格出发,认为就乐瑛的录音而言,去其柔婉,增以雄强,或可拟想其师贾阔峰的琴艺,并可印证管平湖先生所谓黄勉之的“灵动”。因为杨时百和贾阔峰都师承黄勉之,而杨时百传管平湖先生,贾阔峰传乐瑛,所以作者特别强调“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背景,甚至会认为管、乐是属于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琴派”。所言虽有推想成分,但绝非无据,这种思路可以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于传统琴派的认知。相信,有心的读者都会捕捉到这类有趣的线索。这一部分问答,其实更适合名为“琴话”,之所以叫“琴言”,我想应该是避免和祖师爷杨时百《琴学丛书》中的《琴话》一书重名吧。

《琴学丛书》以来的百年琴学

古典琴学所包范围极广,汉晋以来,文士不仅博综技艺,在俯仰自得中享受琴音的美妙;对于音律度数、事类源流、演奏技巧、审美意识等也各有究心,迭见著述。尊之者更以经史之学的标准来研治琴学,称不仅可以自抒幽情,更可发扬乐教,有裨世道人心云云。认识王风先生近十年,琴学上多蒙指点,感佩其治学之严谨、为人之旷达。知者誉之为“名士风度”,想是就为人而言;至其撰文立论,则又是另一番规模气象。此《存稿》一编,可以视作作者琴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呈现。

民国时期,梁启超刊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末尾谈到杨时百的《琴学丛书》,说了这样一句话:“若琴学有相当价值,时百之书,亦当不朽矣。”梁书单行本初刊于1926年,正值国运、琴学两衰之际,博识明通如任公,竟也不免对琴学有此忧虑。回思1922年蔡元培延杨时百入北京大学授琴,于兹更近百年,琴乐发展、琴学演进已远非昔日可比。杨氏以传统儒生研治经史的精神,孜孜矻矻二十载困学功夫,终成名山之业。而任教于北京大学的王风先生,承此法脉,宗风不泯,定将鼓馀响于不绝。琴学之重振,正在今日耳。

□顾迁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